华声湘播 >直播资讯>正文

推进县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0-12-02 15:46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为我们更好地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履行各级政府职责,凝聚全社会力量,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县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政策执行落地的最主要单元,统筹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正处于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叠加期和历史交汇期,县域层面必须准确领会党中央的战略意图,落实好省委和市委的各项推进举措,在实践中把握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认清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主要困难,统筹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政策整合和工作对接,确保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突破性进展。

把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调推进的逻辑关系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战略规划,都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既要立足于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要着眼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和现实需要,在两者之间理清关系机理、把握逻辑脉络,切实掌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动力传导机制。

把握好部分整体关系。从实施空间来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其主要实施地点均在农村,目的都是为了建设美丽乡村;但脱贫攻坚实施的主要空间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深度贫困地区,使其如期完成全面脱贫任务,实现脱贫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而乡村振兴的实施空间,则是基于城乡融合的整个农业农村,包括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从作用的对象来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为了增进农民福祉,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脱贫攻坚主要侧重的对象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立足于“两不愁三保障”,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乡村振兴的作用对象是包含贫困人口在内的所有农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一定的均衡性和普遍性。我们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一定要注重把握好局部重点发力与整体实施的关系。

把握好接续递进的关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我国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背景下确定的重大战略,均有明确的时序安排。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所安排的时间表来看,打赢脱贫攻坚主要安排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期内,即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的时序安排在“两个一百年”间,且有一定的重叠期,但主要实施期为“第二个一百年”。具体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之间,既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衔接、接续递进、逐步深化的关系,又具有经济社会等多重维度,体现了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关系。

把握好互补互的关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一项基本国策,二者相辅相成,循序渐进。一方面,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域层面在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主要表现在:聚焦基层党建工作,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化解信访矛盾,有效凝聚了发展力量,增强了发展信心。聚焦产业扶贫,按照“四跟四走”路子,发展园区经济、特色产业、全域旅游、农村电商等等,帮助贫困群众拓展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农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聚焦政策保障,推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安全保障等行业扶贫政策的落实落细,有效完善了保障机制。聚焦基础设施提升,农村水、电、路、网等“硬核”条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变好,在一定程度上补齐了农村发展的短板弱项。这些好做法和成功经验,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有必要借鉴和接续坚持脱贫攻坚的政策机制。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制度、措施,加大对整个农村的水、电、路、网、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人、财、物等资源往乡村流动,则会为落后地区加快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和支持保障。我们把握好了两者之间的互补互助有机联系,也就把握了稳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动权。

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

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是摆脱贫困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与实现路径。只有高质量地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才能高起点推动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成效的凸显,也决定了贫困人口脱贫之后的持续增收致富。我们要着眼长远,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起来,统筹推进,下大气力解决好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巩固脱贫成果,补齐发展短板。习总书记指出,“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巩固好脱贫成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切实防止返贫。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群众增收压力增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返贫。要加强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贫困监测工作,组织开展脱贫质量“回头看”,找准问题、查清短板,推动各级对照问题,一项项整改清零,一户户对账销号,彻底消除已脱贫村、已脱贫户稳定脱贫隐患,补齐未脱贫户脱贫短板,确保实现高质量脱贫的目标。要做好产业扶贫文章,紧紧围绕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目标,稳扎稳打、加码加力,健全扶贫产业体系和多重利益联结机制,因户施策落实帮扶措施,有效激发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以持续产业促进接续脱贫。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利用农村承包地确权成果,盘活集体各类资源资产,打造一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

——夯实基础条件。基础设施是振兴乡村、聚拢人气的硬件要求。既要全面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四好农村路”、“气化农村”建设,实施集中供水工程,推进电网改造升级,实现所有行政村光纤网全覆盖,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现代农作物和畜禽水产林木种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有效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又要聚焦农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切实抓好乡村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要突出把农村厕所改造作为民生实事来抓,力争通过3-5年努力,让大多数农民用上洁净厕所;抓好垃圾分类处置工作,做到一体化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着力改善民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要织密“保障网”。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下乡,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开展健康乡村建设,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拓宽“就业网”。着力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公益性岗位、本地企业就业岗位的开发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务工权益,让农民依靠劳动获得更多收入。大力实施“引凤还巢”工程,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做好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留守妇女等重点群体的创业指导和扶持,引导各类人才“上山下乡”到农村创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和活力。

优化体制机制,加强政策衔接。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其推进过程中所形成的规划布局、体制机制、扶持政策等等,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战略指引,但必须对其进行融合、升级、优化和有机衔接,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发展规划要深度融合。未来2-3年,是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过渡期,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大框架下,制定出符合地方实际的过渡计划,实现发展规划上的无缝衔接。要继续坚持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分类扶持的发展理念,根据县域资源禀赋和自身条件的不同,科学编制好总体规划、镇村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扶贫搬迁、产业结构调整等专业规划。要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依据规划布置项目、配置资源,结合乡村实际实施一批重大计划、升级一批重大工程、采取一批重大行动。要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以国土规划为基础平台,合理优化配置城乡之间人力、技术、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统筹布局生态保护、城镇发展、乡村发展、产业发展、人口集聚等各类空间规划要素,实现城乡发展良性融合。

——体制机制要优化延续。乡村振兴涵盖面广、时间跨度大,需要借鉴和吸收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其长效平稳实施。一是有针对性地保留和优化领导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农村综合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的工作领导机制,完善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机制、“双组长”指挥机制、“17+2”行业扶贫工作推进小组等,形成强大的行政推力和制度保障,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二是落实落细工作机制。继续执行“联系领导”、“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选派村第一书记”、“挂图作战”倒逼责任等工作机制,将其总结提炼、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指导基层逐步将工作重心全面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三是强化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健全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奖惩考核机制,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强化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乡村振兴的潜力和活力,确保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实效。

——支持政策要继续完善。要科学制定过渡时期的政策。研究探索现行倾斜性支持政策的延续时限与脱钩方法,防范脱贫后返贫和新生贫困现象的发生;同时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避免“政策悬崖”问题的出现。要强化政策扶持。按照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对“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一批”、行业扶贫、金融服务等现行扶贫政策进行梳理筛选,在县级权限范围内明确需要取消、接续、完善或优化的扶贫政策,将脱贫攻坚成果中成熟的理论体系、实践经验等继续用于乡村振兴的政策和制度框架构建,逐步完成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政策升级。要做好项目建设的衔接。认真梳理现有产业扶贫项目,将有利于乡村振兴阶段产业发展、基础夯实、提质增效的产业项目,统筹纳入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库,按资金到位情况及轻重缓急情况予以实施。

突出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基人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动能。要注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强化人才培养和提升,完成从扶贫尖兵到振兴队伍的全面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建强基层组织。基层组织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政治引领作用,要继续强化和完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以党支部“五化”建设为抓手,加大在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依托自然村、村民小组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要选优配齐村支“两委”班子,将村干部选拔标准向低龄化、高学历方向倾斜,提升村支“两委”干部带动发展和增质服务能力。加强教育培训,严格监督管理,持续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确保每个村配备3-5名村级后备干部。持续推进向偏远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选派第一书记长效机制,补齐村级党组织人才短板。

——推进人才培育做好“内育”和“外引”结合文章,在充分利用好脱贫攻坚中锻炼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前提下,更进一步加强对“懂农业、知农村、爱农民”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要优化基层干部配备。健全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招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激发村干部扎根农村的干事创业热情。加大县乡优秀青年干部交流任职力度,形成优秀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专业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大力实施“三乡”(即“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工程,吸纳和引入更多高素质人才扎根基层、返乡创业。要培育职业农民。建立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建立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加大职业农民政策倾斜力度,着力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引领带动型农民。

——提高发展能力。加大基层高素质专业队伍建设,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落实农技推广骨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农村电子商务师、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全方位提升乡村振兴多层次、多领域人才储备能力。引导县属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术培训等机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深入推进“扶志”与“扶智”结合工作,继续开展“扶贫夜校”、科技下乡、就业培训等“智民”行动,破除“等、靠、要”等不良现象,大力提升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切实增强和提高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和能力,努力开创乡村振兴事业新局面。

壮大县域经济,增强保障能力。“郡县治,天下安”,治理县域历来是国之大政。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根本。但囿于乡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基础条件及产业要素集聚不足等现实状况,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经济总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和保障。

——实行以工促农。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总体上已经具备以工促农的基本条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强化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一方面,要发展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产业。目前我省正在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培植壮大新兴产业,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同步发展,培育和壮大一批产业集群,努力跑出工业产业发展“加速度”。另一方面,要建强园区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完善县城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腾笼换鸟,筑巢引凤,拓展“一区多园”、“一园一业”以及合作建园等模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一批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强研发、提品质、创品牌、拓市场,培育一批引领园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企业集团。依托工业的加速发展,进一步释放县域在产业布局、就业创业、生活消费等方面带来的生活便利性和产业集聚性。

——推动以城带乡。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一,在于处理好城乡关系,走融合发展之路。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6%,但中部地区大多数县(市)远低于这个平均水平,就我们隆回县来说,城镇化率只有40.13%。从我国基本国情来看,即使到2030年城镇化达到70%至80%的成熟状态后,农村人口还有4-5亿左右,城乡融合发展还有很大空间。第一,要持续加大县城建设力度,统筹新区、旧城一体化建设,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等公共服务短板,推进精细化管理,吸引更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促进县域经济集约集聚、高端高效发展。第二,要加强城镇建设。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城乡统筹发展的结合点。要因地制宜、突出亮点,培育一批中心城镇、特色小镇,推进产镇融合,完善和提升城镇配套功能,不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第三,要以城镇振兴带动农村发展,推动城乡产业、生态、文化、公共服务等协同发展和共融共享,创造条件把有志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类人才“引回来”,变农村资源为创富资本,变乡村为创业乐园,变农民为合作股东,为乡村振兴增添加速度。

——发展乡村产业。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始终是首要关键词、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要注重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切实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重点项目和产业布局上,适当向中心城镇、特色小镇倾斜,以高质量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要发展精细农业,做好现有资源挖潜和整合文章,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示范基地为抓手,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装备提升,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协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打造“一县一特”、“一乡一品”,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业格局。要延长产业链条,围绕提高加工水平,在每个优势产业重点扶持2-3家全产业链标杆型龙头企业,做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文章,推进电子商务、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农耕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实现种养业向产销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方向发展。使农村、农业和农民在文化上有说头、在景观上有看头、在经济上有赚头。真正让大家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更多红利。

(作者系隆回县委副书记丶县人民政府县长)


精彩推荐

焦点图

在线阅读: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 三湘都市报 华声湘播 湘报严选
广告合作:
联系方式 / 0731-84326423    邮箱 / 495907632@qq.co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