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县城看发展】村落皆风景 乡村入画来——解码乡村振兴“安乡样本”
游客在安乡县安康乡仙桃村千亩荷田赏花、游玩。 通讯员 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杰 通讯员 周晓文
仲夏,安乡县安康乡仙桃村千亩荷田花开正盛,游客纷至沓来,边赏花边拿出手机拍照“打卡”留念。
安乡县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将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生态环境、红色文化结合,走出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铿锵步伐。
特色农业迎客来,“美丽经济”添活力
6月30日,仙桃村荷田花红叶绿,清香扑鼻。
“每年5至8月,荷花盛开,每天往来的游客一波又一波。”仙桃村党总支书记吴刚介绍,该村依托集中连片的千亩荷田,自2017年起,连续5年举办荷花节,每年吸引10余万游客前来赏荷花、摘莲蓬、钓龙虾、品农家美食。
为发展乡村旅游,2018年,仙桃村将1900亩荷田,套养泥鳅、黄鳝、龙虾,实施“荷田+”生态产业,亩均年收入超9000元。
尝到甜头后,仙桃村围绕田园水乡做文章,打造集农业观光、生态采摘、绿色游览和田园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农业+旅游综合类景区。
“荷花盛开季节,特别是周末,村里游客特别多。”村民吴雨娇去年底返乡后,在家开了一家小超市,旅游旺季,每天营业额超千元。她告诉记者,很多村民在田间地头摆摊设点,出售西瓜、葡萄、荷花、莲蓬等农副特产。年轻村民还做起电商,土特产卖到全国各地。
昔日的种田能手,成了旅游公司的田间管理员。村里剩余的劳动力,成了景区农庄的服务员,18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返乡创业的打工者,纷纷利用自家的住宅开起了农庄、饭店、超市。全村11家农家乐红红火火,去年餐饮收入过百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2.6万元。
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如今,仙桃村农村公路硬化率、安全饮水率、有线网络入户率100%;2.83万米沟渠全部硬化,每年村级集体收入超50万元。仙桃村获评国家级AAA级景区、全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村落皆风景,乡村入画来。近年来,安乡县深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自然环境特色,成功打造“春赏油菜夏赏荷,秋赏桂花冬赏梅”的全域旅游名片。
生态环境“高颜值”,乡村旅游“高质量”
连日高温,安乡县书院洲国家湿地公园成了人们消暑的好地方。百鸟放歌,百花盛开,吸引当地及周边群众前往赏花、游览。
书院洲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3918.8公顷,公园内景观文化资源丰富,除湿地生物景观外,还有独具特色的大河落日、书台夜雨和鲸港秋月的天象气候景观。湿地外滩广场建有景观桥亭子、亲水栈道、木平台、文化长廊、道路广场等设施,集保护修复、科普宣教与生态体验于一体。
“近两年,湿地河道频现江豚,成为常德市8大国家湿地公园中的‘网红地’。”书院洲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负责人刘敏佳介绍,该湿地位于洞庭湖南畔,有种子植物520种、野生脊椎动物202种,每年前来避暑、游玩、摄影的游客超10万人次。
同处洞庭湖腹地的珊珀湖,凭借生态环境“高颜值”,成为当地乡村旅游胜地。
珊珀湖是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天然湖泊。经过生态环境升级改造,珊珀湖杨柳轻舞,碧波荡漾。行走在游客栈道上,狐尾草、铜钱草、荷花、睡莲、菖蒲层层叠叠,轻风吹过,花草摇曳,水鸟起落,美不胜收。
安乡县珊珀湖水利风景区管理处主任梅文介绍,通过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民宿区,发展环湖骑行、休闲垂钓等项目,将珊珀湖打造成洞庭湖区“看水、看湖、看草”的旅游目的地。
红色村庄别样“红”,乡村振兴添底色
“咬钩了!”安乡县三岔河镇梅家洲村旅游公园垂钓区,游客沈建华手握钓竿,鱼线拉扯得唰唰作响。相持10多分钟后,只见他慢慢收杆,在家人的帮助下,用网兜将鱼收入鱼护。
“在网上查阅资料,梅家洲有红色文化,有自然景观,民宿也不错。”沈建华是益阳南县人,女儿高考后,一家人出来休闲。他告诉记者,他们参观了游击队陈列馆、国防教育基地,下午钓鱼,采摘桃子、莲蓬。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旅游。”梅家洲村党总支书记李辉介绍,梅家洲作为革命老区,曾是省级贫困村。近年来,该村依托红色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村貌越来越美,群众增收致富。
3年前,梅家洲村成立旅游公司,打造500亩以“梅”为主题的有机农业旅游公园,设置3个核心功能区和4个核心基地,即有机水稻生产区、旅游观光区、休闲接待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展示基地、中小学生教育拓展基地、航模比赛训练基地。今年来,该村接待游客近7万人次。
“梅家洲村党总支传承红色基因,打出乡村振兴‘组合拳’。”三岔河镇党委副书记孙冰介绍,梅家洲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
6月28日,安乡县颜昌颐故居挂牌,安乡红色旅游又添新名片。依托资源禀赋,近年来,安乡县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不断擦亮旅游的“红色名片”。安乡县副县长曾晓希表示,该县将立足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优势,营造红色文化、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