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湘播 >旅游播报>正文

视频 | 湖南日报:田在云端鹊在飞——解码紫鹊界的神奇密码

2020-08-10 15:49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养在深闺人不知”的“止客界”,到被认定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紫鹊界”,绵延沉寂2000年,名声远扬在今朝。解读紫鹊界的神奇密码——

田在云端鹊在飞

紫鹊界梯田秀色。罗中山 

紫鹊界梯田稻谷飘香。罗中山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熊小平 邹娜妮

娄底市新化县的紫鹊界,近年来声名鹊起:梯田景区入选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中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新化、湖南甚至全国的“文旅名片”。紫鹊界所在的水车镇域内,还有中国最美乡村正龙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宗祠等。

然而,从这些入手解码紫鹊界的神奇,于游客而言,总感觉不得全部要领。

水车镇党委书记肖勇平比一般人更热爱紫鹊界,他的一篇论文就是写紫鹊界。他说:“远古先民开创了独特的自流灌溉系统,满山梯田,无一处水库,无一口山塘,自流灌溉旱涝保收,2014年9月,被国际灌排委员会授牌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千百年来,村民们在云端耕种,形成极具本土气息的农耕、美食、山歌、武术、傩戏等特色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

解码神奇紫鹊界,不妨从一丘梯田、一汪山泉、一碗农家菜、一首山歌、一段傩戏、一棵古树开始。

梯田密码:小而多VS长又高

清晨,薄雾笼罩着宁静的紫鹊界,日光红晕慢慢为山峰披上华裳。动物们醒了,秧苗纷纷舒展身姿,住在山间的农户也在鸟鸣、流水声中醒来——新的一天,从劳动开始。

80后小伙奉玉辉早早起床,走上半小时的山路到田间劳作。回乡5年,他带领村民开荒种田,在合作社务工的85名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他说:“家乡的山水,自然的馈赠,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紫鹊界梯田小,小到耕牛无法转身,小到最窄处只插得下一蔸禾,小到传说中老农的蓑衣斗笠能盖住两丘田。雨中,老农披挂蓑衣斗笠耕田。出太阳了,老农将蓑衣斗笠一丢,继续耕田。活儿干完了,老农却懵了,数来数去,怎么少了两丘田?捡起雨具怏怏而归。此时,丢失的两丘稻田“回来”了,原来就“藏”在他丢下的蓑衣斗笠下面。

紫鹊界梯田多,至今无法统计有多少丘。

紫鹊界梯田长。农户奉美新指着家门口的一丘田说,3分地狭长似腰带,绕着山腰长达20余米。这位63岁的老人分了2亩8分地,有大大小小72丘田,最远的一丘要走上一小时山路才能到。田小,田埂窄,最窄处仅一脚宽。“田太宝贵了,我们保存着这种方式,增加水田的面积。”奉美新说,“这些年全镇搞规模种植,把分散的田承包给合作社,种田收入有了保障,人也不累。”

紫鹊界梯田高。8万亩梯田在海拔500米至1200米之间,层叠达400多级,会突然出现在屋角檐边,也常年掩映在云雾之中。

紫鹊界梯田老。经考证,宋代建县之后汉族人大量迁入之前,这里居住的是梅山峒蛮,渔猎为主。1000多年后,农耕文明逐渐取代渔猎生活成为紫鹊界主流。为了生存,紫鹊界一带的瑶、汉等多民族向高山要粮,大量开垦梯田。至明代,这个“大地雕塑”基本成形。

灌溉密码:隐形水库VS山高水高

晨曦,炊烟起,氤氲开历史的气息。晨光下,梯田犹如明镜,依山势而“舞长缨”,顺坡度而“连云飞”。走近看时,田埂虽窄,但周边绿草茂盛,根系发达,抓住田埂使其坚固。每块田埂边,均有往下淌水的出口,由上而下,层层涵养。水从何来?

“外人都难以相信,8万亩梯田,没有一座水库塘坝。”奉玉辉介绍。山上流传着一句老话:山高而水常在。“水从石头缝里迸出来,从土壤中渗出来。”水车镇文化站站长罗中山笑着说,“紫鹊界的灵魂是梯田,而梯田的灵魂是水,这里的水库是隐形的。”

隐形水库,是紫鹊界梯田与其他梯田的最大不同:山顶植被土壤涵养水分,通过泉眼渗透,循着毛细血管般的简易水圳,润泽万亩梯田。在瑶人冲山顶,有一丘梯田四季不干,那是当地人劈开绿竹,从两侧搭起细长的竹桥,将水引来。这水,也是从山体中流出。

紫鹊界坐落于雪峰山脉的东麓,地处低海拔向高海拔过度的亚热带,雨水较多,山体系不渗水的花岗岩,地表是花岗岩风化物与黏土混合形成的土壤,蓄水性能强,哪里需要水,就在哪里挖一个缺口,让地下水从那里冒出来。加上地表土层厚,土壤黏性强,有利于筑坎。因此,山有多高田便有多高。

文化密码:土味情歌VS巫傩草龙

在月芽山的梯田里,66岁的罗海秀一边给地施肥,一边唱山歌,清亮高亢响遏云霄。

在八卦冲的观景台上,民宿“老牌紫鹊楼”主人杨远民,热情地为看日出的游客演唱新化山歌:“太阳出来也就晒坏郎,情妹葛看见叻噫痛肝喃肠。情妹到上街下街买针买线,要帮少年哥哥做个花花绿绿凉凉帽子……”

“水车镇的灵与魂,不仅在梯田,也在文化。”山歌记录者罗绍基说,梯耕稻作文明融化发展,水车镇也因此成为梅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他用3年时间,走访50余位歌手,采录了230余首山歌,但这不是紫鹊界文化全部。

罗绍基还有一个身份——紫鹊界傩狮队传承人。他8岁时加入傩狮队,耍狮者没有工资,普通人家喜庆、祈福、求子,接待傩狮只需燃放两挂鞭炮,在堂屋桌上摆4至6个糍粑供狮子“衔”走。在还没有实现温饱的日子里,民谣“狮子口啊啊,进屋要粑呷”传唱着那段历史。

“山歌、武术、巫傩、医药、草龙舞……让这些独特的文化重新焕发异彩,是我们的责任。”肖勇平说。近年来,水车镇对本土特色文化挖掘整合包装,形成特色文化产品,丰富着景区内涵。

紫鹊界开发旅游业以来,随着政府对非遗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中外游客对以傩狮舞、草龙舞为压轴戏的民俗演艺的兴趣与日俱增。2007年以来,傩狮、草龙在景区演出累计超过200场次。剽悍的舞姿、原始的情节片断,通过现代影像传播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舞龙舞狮作为古老的模拟巫术,是研究中国南方稻作民族从史前承传至今的信仰活化石。”罗绍基说,“看到这些草龙,似乎看到时光在紫鹊界的居民生活中保存下来。”

植物密码:报告季节VS提供零食

“几乎是一夜之间,叶子就长满了嘞。”漫步核心景区的田埂,紫鹊界村77岁的老人罗乙科步行至一棵檀树前,抬头一望,满目翠绿。5月中旬,记者初次到访,只见一棵枯树,6月再访时,枝丫上已是绿叶丛生。

这是紫鹊界村的“神树”:每年春天最后一个寒潮过去,它便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悄然长出满树新绿。老人说:“每年,等到这树醒了,绿了,气候也就暖起来了,我们才会播种红薯。冬衣棉被才会收起来。”树的年纪有多大?罗乙科估摸着,“得有200多岁。”

水一股股冒出来,植被一点点繁茂,水车镇森林覆盖率高达59%,活立木蓄积量达28万立方米,南竹2万余亩,杉木、松木随处可见。

紫鹊界山脚下有个楼下村,村头有棵硕大的古樟树,至少要6个成年人才能合抱住。据考证,樟树距今至少有1200年历史。近年来,樟树又腹孕新株,从树窟内、凹陷处长出了几十棵异种小树,最大的已有碗口粗细。

“这是樟树以博大的胸怀,哺育子女茁壮成长的象征。”家住古樟树旁的村民谭松香为游客解说,她小的时候古树就已岿然不倒,如今她年近古稀,树还是从前模样,甚至更为茂盛。

各异的植株见证着紫鹊界的历史,哪怕是最小的刺莓。“干活累了渴了,就摘田埂旁的‘鸡蛋萢’解渴。”奉玉辉口中的‘萢’,就是个头较大的刺莓。

美食密码:穇子粑蒸鸡VS琥珀鱼冻

民以食为天,湘中娄底有“吃在新化”一说,紫鹊界为新化美食提供了非常好的食材。“游客必点的几样,三合汤辣得得劲,泥鳅拱豆腐味道鲜美,腐乳颜值高口味佳。”永幸农家乐老板罗铁平边下厨边介绍,“最出名的当然是这个了,上过好几次央视节目。”她正在准备的是紫鹊界菜品“人气王”——穇子粑蒸鸡。

磨好的穇子粉和糯米粉混合,加入凉水,搅拌成糊状,揉成一个个半个掌心大的粑,入锅油炸至酥脆。再挑选自家喂养的三黄鸡,褪毛去内脏,切成两指宽的鸡块备用。“三黄鸡的羽毛、鸡爪、喙都是黄色,皮脆骨软,肉质鲜美。”罗铁平说。

燃起柴火,大火炒去鸡肉的水分,放适量盐和姜片翻炒,至鸡皮金黄时出锅。鸡肉和穇子粑备好后,找一个盆状大碗,粑放碗底,肉铺在上头。再放入高压锅蒸,让谷物和鸡的香气充分融合。一刻钟后,穇子粑蒸鸡鲜热出炉。

一盆蒸鸡,再搭配上一碗鱼冻解腻,这是食客最爱的吃法之一。紫鹊界的井水鱼冻晶莹剔透,清亮见底,入口而不化,甚至有几分嚼劲。一旁,罗铁平的儿子奉曦在制作鱼冻。打来溪流里的鲜鱼,洗净切块,只放少许盐和香叶,用井水炖煮15至25分钟。冷却后加盖置冰柜,4小时后鱼汤便冻结。

“做鱼冻不能沾一点油,锅是专门的锅,只做这一道菜。”奉曦说,紫鹊界的菜看似简单,他跟母亲学徒2年才掌握精髓。奉曦是90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当起农家乐的厨师,“出门方知家乡美,我们要把她装扮得更美。”

田在云端鹊在飞。曾经,这里山高路远,让人望而却步,被称为“止客界”;如今,这里紫气东来鹊踏喜枝,紫鹊界从深闺走向世界。旅游鼓起了村民的腰包,农民洗脚上岸,闯进一个新世界,那里有历史和大自然的馈赠,更有时代和潮流的回响。

“去年,紫鹊界迎来游客7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逾5亿元,人均收入6766元,全镇464户贫困户1670人全部脱贫。”水车镇镇长李劲介绍。

喜看今朝,幸福的日子在层层叠叠的梯田上迎来新光景。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0年8月7日07版)


精彩推荐

焦点图

在线阅读: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 三湘都市报 华声湘播 湘报严选
广告合作:
联系方式 / 0731-84326423    邮箱 / 495907632@qq.co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