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调查与研究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指导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当前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就业指导教学的要求,我们根据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新形势和就业 指导工作的客观需要,紧密结合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特点对当前就业形势进行了调查与研究,调研目标: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困难,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做好准备。调研内容:了解当前我国的就业环境和高职院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趋势。
调研案例一 小王择业目标的变化
今年21岁的小王是某高职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出色,学习成绩优秀,连续3年获得奖学金,实习成绩也很好,担任过学生干部,还参加多个社团,人际交往 能力和组织能力都不错。
进入大三,很多学生开始谈论就业话题。小王对此有些“不屑”,她对自己的实力 和前程都很自信。小王的就业目标是做一名“有理想”的记者,踌躇满志的她给自己定 下目标:非地市级以上的媒体和单位不去。
寒假前,部分用人单位开始进校园招聘,别的同学都忙着制作简历,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小王却悠闲地在图书馆看书。她有自己的想法:媒体一般在春节后才招聘,凭 自己的本事,就业不是难题。转眼到了3月份,用人单位的需求达到最高峰,小王这才行动起来。她向几家中意的媒体、杂志社投出简历,也参加了一些笔试、面试,却无一单位录用她。
经历过几次打击后,小王开始“怀疑”自己,也变得有些慌张。“那时我才猛然意识到, 自己的职业规划不一定合理。”她开始“退而求其次”,决定放弃做一名媒体人的梦想。 当时正值校园招聘的高峰期,也确实有不少机会,包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打算聘她当文秘,但考虑到可能有更好的工作,她犹犹豫豫间就放弃了。“就像俗话说的高不成低不就,出现机会时,总有些不甘心,以为还会有更好的工作,结果是好工作从身边溜走。”
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小王的压力越来越大,她不得不改变了想法,打算找个单位 先干着。但这时用人单位大规模的招聘计划已经过去,招聘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是要求 有工作经验,就是要求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以致找工作越来越难。小王变得彷徨踌躇。
“那段日子真的很难过,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与用人单位签约,心里很后悔。”小王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再找不到工作的话,就去超市做促销员,或者去饭店做服务员。
毕业前半月,小王终于收到了一家广告公司的邀请,从事文案策划工作。尽管对这份工作不满意,她还是与该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我只能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最初的我太自信,以至于没有认清自己,对就业准备不充分。”小王深有感触地说,找工作的过程使自己变得成熟和理性,不但清醒地了解自己,还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调研分析】在职业规划的时候,追求理想、制定目标并没有错,根据目标的要求进而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上岗就业能力。但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下,“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难免会有遭遇挫折的时候。面对就业困境,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进一步提高就业能力,曲线实现目标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调研案例二 就业究竟难不难
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 同比增加82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山东青岛某高校毕业生徐×是找工作大军中的一员,她投了上百份简历,工作依然 没有着落。用人单位的专业要求将类似徐×这样的很多毕业生拒之门外。
济南某高校毕业生王××的经历在毕业生中也很具代表性。她的理想是考上公务员 或去事业单位,几经失败,迫于生存压力,只能在民营企业寻找就业机会。因达不到就 业期望,部分毕业生将处于暂时性失业状态。
对以上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的专家认为,我国传统产业居于主导地位,服务业相对滞后,随着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且又不愿意深入基层岗位,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存在。“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在某种意义上,不是难在找不到工作,而是难在找不到高端工作。”
此外,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应届毕业生中60%以 上想进入国企或公务员系统工作,其吸引力不仅来自高工资和高福利,也来自事业发 展机会。
【调研分析】对于低迷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有学者认为,教育应对此负主要责任,因为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质量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但也有学者认为,主要责任是 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产业结构调整太慢,导致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
作为高投入的教育行为,受教育者要求教育回报无可厚非。教育并不总是被动地满 足和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革,它反过来又会引领劳动力市场的变革。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必须伴随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更高的工资收入水平和更强的流动性。
总的来说,人力资本将会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源泉,因此,如何使大量的人力资本得到合理配置,对中国未来实现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近年来,高职教育飞速发展,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已占有较大的比重。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进一步改革,高职院校在加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将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实际技能的学习和使用,以更加贴近 社会行业生产的需求。但是,专业型、 一线型人才的增多反而导致了学生毕业后就业 难度的增加,引发巨大的供需矛盾。尽管社会为高职高专毕业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由于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观念不强、选择面小、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固化、专业设计不合理、教育针对性不强等多种原因,导致仍有许多毕业生难以完成就业,就业形势依旧比较严峻。
(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分析
(1)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一般来说会略弱于普通高校学生,但是他们有着自身的优势,那就是学有所长,能够立即投身社会进行一线劳动,这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所不具备的优势。
(2)高职高专毕业生可选择面较小,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面过窄、专业技能单一, 理论偏多、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加上扩招导致的僧多粥少的现象,导致高职毕业生比普 通高校毕业生更容易面临失业的危机。
(3)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较难转变,难以接受毕业后到一线就业的现状,导致毕业生就业更加艰难。
(4)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往往不能满足社会急需,并且大量的毕业生不受市场欢迎,出现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而毕业生又找不到中意企业的现象,因而造成了 就业难的社会现状。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趋于稳定,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高职高专教育虽然在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难以赶上普通高校,但在高职院校重视进行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下,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将更加能够获得市场的青睐。另外,我国社会经济的深化变革,给高职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巨大挑战。
1.就业形势趋于稳定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旋律,全球和平则大家共利,也是人们的共识,在这个共识之下,经济稳定发展逐渐成为各国最主要的重心问题。我国良好的经济环境吸引了大 批的国际资本入驻,社会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环境较稳定。虽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 一定程度上将减少就业机会,但同时,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速转变,经济结构不断升级优化,新兴产业大量涌现,互联网平台就业创业成为新的就业常态,在政府的统筹引领下,各项就业创业政策更好落地,营造了良好的就业态势。
2.就业机遇与挑战
虽然从整体上来说,我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不过在新常态形势下,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等却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其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一体化带动了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企业加快了其全球化的产业布局,我国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因而受到了许多国际大型制造行 业的青睐,并进行重点投资。随着其规模的扩大,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高职毕 业生由于本身的学历因素,并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特别受到 企业的欢迎,解决了大量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是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给高职毕业生带来了机遇。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虽然较快,但是起步较晚,工业基础也比较薄弱,长期以来只能从事轻工业发展。经过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国家社会经济逐渐向着深层次、多元化结构方向发展,各产业之间开始进行优化升级和调整,并已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国家经济正在朝着工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 调整和升级最缺乏的是一线的操作人员,企业逐渐改变了对于人才学历的重视,而更加 注重人才的潜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一点对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三是高职毕业生的求职意愿、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时,其薪资水平往往较低,许多毕业生难以接受,导致了其求职意愿与企业之间的需 求相矛盾。另外,高职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往往不愿意到生产一线或者较为偏远的地方就业,其通常选择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因而造成地区性矛盾和需求性矛盾。其次,新兴产业对技术要求更高,而高校难以在短时间内培养符合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使得毕业生仅仅能够掌握入门级水平,难以满足社会高端技术层次岗位的需求。
(一审:夏博 二审:蒋俊 三审:谢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