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星区杉山镇镇南村:“132工作法”唤醒乡村新活力
抛荒整治、盘活土地资源;拆除危房、扩建公共绿地;改管网、自来水进村……近年来,娄星区杉山镇镇南村立足实际,抢抓乡村振兴重大历史机遇,以“屋场”建设为切入口,将党建与文明村庄建设有机融合,通过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实施,积极探索出了“132工作法”(1个乡村振兴长期规划、发挥3类人员引领作用、加快2套运行新机制),摘掉了“软弱涣散党组织”帽子,让村庄变美了,群众也增收了,镇南村从昔日的“烫手山芋”变成“香饽饽”。
屋场会里共话发展新蓝图
镇南村共有41个村民小组,681户共2510人,面积5平方公里,是杉山镇“第一大行政村”,面积最大却经济落后。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镇南村支书彭亮说,以前村干部对乡村振兴没什么概念,对怎么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更是一头雾水。
面对发展难题,区总工会驻村帮扶工作队到村后与村支两委一起商讨乡村振兴,蓝图怎么画,如何转变思路,共同增收致富。
2021年8月份开始,区总工会驻村帮扶工作队与村支两委走访村民小组、党员群众,召开屋场会,让村民个个发言,共绘发展蓝图。
“村里田多、地多,种蔬菜卖得多,这个传统不能丢”“离涟钢近,我们有区位优势”“我家田多,我还是想种田”“村里发展产业,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经过近2个月的讨论,前后召开了近20余场屋场会,镇南村乡村振兴规划“出炉”,规划明确了区域功能布局、重点产业项目、生态保护措施等方面,重点发展农家休闲旅游、精细化农业种植。
定好蓝图说干就干。
镇南村依托地域优势打造涟钢“后勤基地”,对屋场内100多户农民的承包地、旱土、建设用地等进行适度集中,由村里的种养大户承包,村民以户和面积为单位作为基本股入股分红,实现高效开发利用,建强“产业链”的同时带动辖区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彭亮算了一笔账预计群众每户增收1100元,村集体收入将增收5万元。
党建引领凝聚发展新活力
蓝图绘就路径明。方向有了,抓落实是关键。
镇南村首抓党建,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镇南村把党小组建在屋场上,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村划分18个屋场并成立“屋场理事会”,按照地缘相近、产业相关、就近就熟等原则,以屋场为单位,科学合理设立党小组,建立“五个到户”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并确保党小组覆盖每个屋场、每名党员。
镇南村街上屋场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今年70岁的老党员刘也先忙着剪桂花树枝,从屋场建设的筹划、设计、到建设,一刻也没闲着。他说到,“村里搞建设,我是第一个响应的,自己懂点绿化设计,能出一点力,做一点是一点”。
刘也先还是镇南村街上屋场的理事长,现在每天除了在屋场建设中出力,还需要对屋场内每家每户的卫生进行督促,组织召开屋场会对矛盾进行协调处理,忙得不亦乐乎。
在建设发展中,镇南村充分发挥党员、乡贤、村民代表3类人员的引领作用,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使老百姓的观念由“要我改”逐渐变成了“我要改”。目前,已初步形成“党建引领、理事会落实、村民为主”的美丽屋场和人居环境整治责任体系。
对群众要求较为强烈的路、水、路灯等民生需求,村支两委和驻村帮扶队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镇南河2700米河道进行清淤,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村650户接入自来水,全面实施道路亮化工程,维修原有路灯69盏,新增路灯120盏,彻底改变了一到夜晚全村道路黑灯瞎火的局面。
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生根,老百姓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参与的热情高涨。
“过去村里‘一头热’的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屋场建设、疫情防控等身边事务,现在通过屋场理事会的发动商议,村民主动干,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同频共振’。”彭亮谈起现在的变化神采飞扬。“现在村里搞建设,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还有人无偿给村里让出土地来搞建设,大家齐心协力建家园的热情红似火。”
乡风文明增添基层治理新动力
“100积分,可以兑换一桶油、一桶洗衣液。”5月26日,村民刘江红拿着这个月村里奖励的100积分,来到镇南村文明积分超市进行兑换。
“1个积分等同于1元人民币,5月份我母亲王兵娥获得了娄星区首届‘好媳妇’称号,村里一次就奖励了100积分,这些都是我们额外挣的。”拿着兑换的礼品刘江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止不住的称赞村里文明积分搞得好。
镇南村通过对“参加宣传学习、环境卫生、文明善行、遵纪守法、助推发展”等五个方面进行积分奖励。每月卫生评比中,最美清洁户最高可以奖励10分,主动参加群众大会等公益类大会每次可以奖励2分,村民主动打扫道路卫生、助人为乐等可获得5-10分,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或获得政府部门荣誉奖励的每次获得100分,等等。
彭亮说,村里的村规民约、奖励实施,全靠村里的2套运行新机制管理,一是村支两委统筹服务,二是由理事会来承担执行人、监督人。这种积分兑换模式,不只是让老百姓获得一些生活上小物品,更多的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广大群众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激发村民遵守村规民约、爱护乡村环境、崇尚文明礼仪的内生动力。
乡村治理育文明。今年以来,通过屋场会第一时间调处矛盾15起,有效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纠纷,确保了“小事不屋场、大事不出村”,不断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水平,有效净化社会风气,逐步形成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记者 杨志慧 李奕 通讯员 刘玉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