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湘播 >直播资讯>正文

汝城县住建局:保护传统村落,让“乡愁”有“乡”可寻

2022-12-24 14:28 

邓灵坤 

汝城县是千年古县,“汝城”之名始于东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建制悠久加上保护得当,让汝城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文承古韵、典雅古朴的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怎样让众多的古村落既能保留下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又能得到蓬勃的发展,能追赶上时代的脚步,汝城县久久为功、积极探索,以红色资源为骨,以现代农业为基,以文旅融合为媒,以共同缔造为法,走出了一条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阳光大道。

数量众多、独具特色

目前,汝城县域内共有61个传统村落,其中,17个中国传统村落、44个市县级传统村落。各村落主要形成于明、清及民国时期,建筑主要为汉族民居,其次为瑶族、畲族民居,村落中书院、祠堂、古塔等屡见不鲜,红色革命遗址星罗棋布,充分体现了汝城的民俗文化和历史脉络。

汝城传统村落是汉族文脉赓续的“活化石”。一部汝城史就是一部汉族迁徙史。汝城源于神农、肇于秦汉,立于东晋,成于唐宋,盛于新时代,其一山一水之名皆为故土思念,一语一俗之风皆有故乡遗承,一堂一号之派皆表家族渊流,是汉族人民迁徙和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汝城传统村落是红色信仰传承的“活宝藏”。汝城是信仰之城,域内遍布伟人和红军将帅足迹,23年革命斗争中,中央红军7次转战汝城,汝城人民4万多人投身革命,留下“半条被子”“一张借据”等“军爱民、民拥军”的红色经典画面,一村一落都有感人红色故事,一居一物都被倍加珍惜、代代守护。

汝城传统村落是乡土文化追忆的“活标本”。祠堂是汉族人民敬祖、传礼和治事的主要场所,是汉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汝城形成了无数以祠堂文化为核心的村落,被誉为“中国古祠堂文化之乡”。至今保留着建筑精美的古祠堂710多座,其中,获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0座,省级的3座。汝城祠堂有清晰的等级划分和丰富的社会功能,是一个家族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各个村落的标志性建筑。汝城每座祠堂均保存有一脉相承的族谱,蕴藏着大量民俗、民风、宗族、宗法、民族迁徙、人口繁衍等原始史料,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汝城传统村落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节点。汝城全域纳入了国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节点。保护规划(汝城段)建设项目主要布局在沙洲村、秀水村、韩田村、文市村、津江村、寿水村、官亨村、热水等20个传统村落内,与汝城传统村落高度融合。汝城传统村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

各级重视、行之有纲

五级书记一起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切关注,省市县镇村五级书记一起抓。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考察时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湖南省委书记亲自联系环沙洲区域发展,郴州市委书记驻沙洲村、东山村等传统村落,县委书记任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和村级理事会具体落实。

组织机构有保障。汝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相关工作,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领导小组,形成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机构,对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进行统筹调度。建立了县、乡镇、村、村民小组(自然村)四级完整的保护利用工作机制。

政策文件有支持。近年来,汝城县前后出台了《汝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工作的通知》、《汝城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等10多个政策文件,围绕“保护并利用好汝城县传统村落”为总体目标纲要,县住建、自然资源、文旅广体、财政、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环保等部门针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均出台相关政策,各政策相互支持匹配,形成了较好的政策合力。

活化利用、发展有径

以红色资源为骨。汝城以“半条被子”红色经典为核心吸引物,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推进传统村落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度融合,将各个传统村落的红色记忆以点串线、以线串面连接起来,精心打造一批资源整合度高、产业融合性好、产品创新性强、基础设施完善的红色旅游景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体育公园和红色街区,再通过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线路闭环,形成全县传统村落连片发展的红色骨架。

以现代农业为基。农业是传统村落的基础产业,汝城大力发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全国无公害生猪养殖县”“全国十大生态茶叶县”“中国奈李之乡”“中国小黄姜之乡”等品牌优势,结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为各个传统村落量身定制发展战略,推广现代农业模式,让每个村有自己的农业产业支撑。至今已经建设种养示范基地267个,发展绿色蔬菜、生态茶园、特色水果33万余亩。成功承办第二十二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成功举办“辣椒节”“奈李节”“丰收节”“生姜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以文旅融合为媒。依托传统村落中的传统文化、历史遗址、民族风情、红色文化、高热温泉等特色资源,利用文旅产业的融合属性,以其为媒介,突出打造“文旅+农业”“文旅+红色”等新业态,汝城将传统村落的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也纳入了全域旅游的开发建设中,主要利用沙洲红色文旅产业园、热水温泉、汝城会议旧址等成熟景区已成型的业态,实现与传统村落的联动发展。

以共同缔造为法。汝城制定《汝城县美丽宜居共同缔造示范创建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全县传统村落的共同缔造工作。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以共同缔造模式来汇聚民心民力,凝聚传统村落保护的大力量。组织各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通过村民民主推荐,选出了群众威信高、政治思想过得硬的离职村主干、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理事会,理事会成员不计报酬、不怕辛苦,主动帮助老弱病残困难群众,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认真抓好工程监督管理,有力解决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的各种问题。沙洲“1+N”基层治理模式、韩田村“六靠”模式、泉水镇“互助会”促进乡风文明模式、旱塘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带动产业兴旺模式等一批共同缔造模式被全市推广。

强力推行、实施有效

基础设施大提升。通过不懈努力,汝城县传统村落实现了水、电、路、讯、房“五个全覆盖”,传统村落通水泥路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饮用水质达标率、供电可靠率、4G通讯网络覆盖率实现六个100%,传统村落村服务平台、村卫生室、村警务室、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人居环境大改善。积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乡村“搞卫生除垃圾清杂物防疫情”活动,聘请保洁人员2750余人,清理生活垃圾8582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611吨,清理传统村落内水塘178口、沟渠219公里,新(改)建传统村落卫生户厕4600余个,农村公厕51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7%,使得传统村落村貌更美、环境更优。

传统文化大保护。汝城培训乡村建设工匠1236人,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匠人2556人,培育古祠堂、古建营造队伍9支,汝城祠堂营造法式工艺已经形成产业链,通过培训已经形成强有力的古建工匠队伍,并占领了整个郴州古建市场,鸿门梁制作成为汝城传统工艺制作的代表作,在周边区域市场供不应求。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实行每年补助,对开展香火龙、装故事非物质文化活动进行补助,汝城县香火龙、装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良好传承,“汝城山歌”“畲族民歌”“土法造纸”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发扬。完成了古建民宿、商铺、展室的活化利用改造235栋,60栋传统建筑、436座古祠堂得到修缮,村落内的传统建筑得到保护修缮和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进一步走进生活、深入人心。



(一审:夏博 二审:余画 三审:王亚奇)

精彩推荐

焦点图

在线阅读: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 三湘都市报 华声湘播 湘报严选
广告合作:
联系方式 / 0731-84326423    邮箱 / 495907632@qq.co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