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湘播 >教育培训>正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夯实战“疫”力量

2020-09-09 09:1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娟]

张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民族危难之时、重大灾情到来之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能凝聚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克服险阻的巨大优势。这一伟大民族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得到了彰显,成为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成果的强大动力。这也启迪我们,学校教育在“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同时应“不忘本来”,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教育,为战“疫”的最终胜利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浇筑磅礴的精神之力。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生命教育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生命教育应被纳入现代教育范畴,当前这场令全民直面生死的战“疫”,无疑是教育青少年更好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发展生命的良好契机。

教导学生对生命保持敬畏之心。中国传统文化自萌芽期便提出“贵生”思想,老子、庄子强调生命的重要性,主张“存身”“保身”;孔子“问人不问马”,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孝经》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应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爱护身体、敬畏生命。

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应将生命教育融入语文、品德、思政等课程之中,教导学生接受并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从中体验生命的美好。同时应普及特殊场景下的自救与他救常识,增强学生的生命救护能力。

引导学生提高生命质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生命价值的升华。疫情防控中,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奔赴前线,体现的正是个人“小义”服从国家“大义”的崇高精神。应引导学生提高生命质量,摒弃消极、腐朽、极端、不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人生。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感恩教育

知恩图报是根植于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伦理价值共识。经历抗疫后,我们更加意识到,“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疫情中逆行的医护人员,闻令而动的解放军,值守社区、村庄的广大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侨的雪中送炭等,无不令人感动。疫情向全球蔓延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驰援他国,既是患难见真情,更是投桃报李。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感知恩情、培树“权责对等”观念。当下一些青少年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将所拥有的一切视作理所当然,尽情享受一切“权”,却极少体验“责”,容易变得冷漠无情。为此,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感恩活动,将其纳入教师德育工作范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从他人角度分析问题、正视他人对自己的帮助、生发感恩意识,让学生学会知恩报恩,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迪生态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工程,必须倚赖生态教育,课堂则是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阵地。

强化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绿色生态理念。应引导学生在抗疫中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传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普及生态知识、培育生态文明理念。积极组织开展征文、研讨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思考中内化绿色价值观。

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可通过制定班级文明公约,引导学生爱绿、植绿、护绿,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节能减排的良好生活习惯;鼓励学生组织或参与绿色环保活动,争做环保小卫士、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与监督者;带领学生走进生态公园、植物园,切身感受莺飞草长、鸟语花香,增进与大自然的情感。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精彩推荐

焦点图

在线阅读: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 三湘都市报 华声湘播 湘报严选
广告合作:
联系方式 / 0731-84326423    邮箱 / 495907632@qq.co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