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观察:互联网教育,离规范之路还有多远?
一、舆情概述
源于产业,兴于跨界,成于融合……近五年,是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乘风破浪的五年。市场上大量涌现各类互联网教育公司,各路资本入场,乘着“互联网+”的东风,中国教育行业开始全面“线上迁徙”。2020年,新冠疫情催化互联网教育市场渗透率,为行业按下快速发展的按钮。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市场消费调查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数有望达到2.96亿人,到2022年,国内网络教育市场或将达到312亿元。
但由于监管力度与行业快速发展不匹配,一边是蓬勃发展的行业前景,一边却是屡禁不止的行业乱象,冰与火之歌在在线教育行业不断上演。据《湘问·投诉直通车》后台显示,近年来互联网教育的舆情数据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仅今年,栏目就受理相关投诉3400余条,其中,第二季度环比第一季度增长30%。
梳理可知,消费者主要反映商家霸王条款、虚假宣传、诱导贷款、客服失联、教学质量不合格等问题,部分网友维权时频频遇阻,负面情绪高涨,引发各界关注。强化监管、明确责任,让互联网教育行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成为公众共同呼吁。
二、数据解读
1、数据快速增长
教育培训问题投诉数据峰值变化表
据湖南日报社中央厨房舆情大数据监测显示,2020年以来,涉及互联网教育行业消费维权问题,单日信息量峰值达1800余条。从数据来源可知,由于商家对售后问题和网上舆情处理不及时,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使舆情向第三方平台分流。为促成问题解决,微博、媒体等第三方平台成为消费者维权首选。
2、问题突出典型
以《湘问·投诉直通车》后台2020年度1月、3月、6月第一个星期的数据作为样本统计。盘点投诉内容时可发现,一些机构在获客时宣称“新开考、缺口大、有题库、不过包退”等,在“得一证而得高薪”的诱导下,消费者极易盲从,信以为真,纠纷发生后,因商家受理投诉不及时,拖延退费、售后失联、虚假宣传成为投诉率最高的问题。
3、涉及商家广泛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湘问·投诉直通车》收到超百家教育机构的相关投诉,其中,中华会计网校、中公教育、聚师网、芸学教育、学而思、学慧网、曼且思、恒企、北京萤火虫飞、北京天普同盛、深圳国大互联网、北京学璐教育、学渡教育、广州师德皓大等平台屡次被曝光,过度营销、退费进度缓慢甚至拒不退费等问题被反映较多。值得关注的是,因注册门槛低,不少情感咨询商业机构以“教育培训”名义注册运营,导致投诉高发,要求严格行业监管的声量持续放大。
4、投诉领域细分
仍以《湘问·投诉直通车》后台2020年度1月、3月、6月第一个星期的数据作为样本统计,分析可知:与近年来“考证热”有关,“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消防工程师”等热门资格证考试备受追捧,职业技能教育市场需求旺盛,亦导致该细分领域成为投诉高发地带。不少学员在听从商家建议缴纳学费后,才发现自己没有报考资格,或证书不被国家认证,认为商家存在虚假宣传,由此引发纠纷。
5、机构注册地区分布
《互联网教育机构注册地区分布图》数据来源:企查查
通过“企查查”搜索显示,现在市场上约有180594家从事互联网教育类的机构,高度集中在广东、北京、福建、山东等地,上诉地区亦是投诉高发地区。欲从源头上规范管理,离不开属地监管部门的高效作为。
三、观点选摘
1、教育与资本之间应该有条红线
圣行集团董事长袁柏贤:互联网教育不能资本至上、唯资本化,而是要有教育情怀,懂得人文关怀,遵从教育行业良心。资本决定互联网教育能不能飞起来,良心决定互联网教育能不能飞得远。
2、互联网教育环境亟需净化
全国政协委员李剑萍:应加强教育法规建设,防止某些公司非法采集和垄断教育数据,促进教育信息共享,严格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网络游戏、娱乐类应用小程序,净化互联网教育环境。
3、呼吁回归教育本质 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圣行集团董事长袁柏贤:未来的互联网教育必然是围绕用户的体验与感受,在学习的效果与体验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保证品质,尤其是涉及职业培训、能力提升领域,学习效果的优劣更是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准。
4、互联网要有速度,而教育要有温度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教育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展现出一些新趋势,但技术追求速度,教育追求温度,人工智能不会完全取代线下真人教师。
5、网络教育监管不能“离线”
孙雯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远程教育,这种模式极大扩大了教育公平。同时,也不断产生一些现实问题,需要监管与时俱进、及时介入处置。
6、针对市场做好上层建筑 提高机构合规意识
中研普华研究员罗帆: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全国在线教育规范,构建在线教育标准体系,对在线教育机构和平台进行分级、分类管理;设置准入和退出机制,对技术、安全不过关的机构、平台进行清理,维护良好的行业秩序;对在线教育机构进行全网管理、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舆情观察
在线教育是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教育”,可以弥补区域教育水平差距带来的剪刀差,给行业带来无限可能,因此被业内和消费者一路看好。当过度逐利的资本在教育领域肆意“裸奔”,甚至将教育绑架,需警惕“唯商业论”将教育变为一门纯粹的生意。
舆论认为,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教育的产品呈现形态有所改变,但本质并未改变。不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教育行业都是慢工才能出细活,绝非资本一哄而上就能速成的。
作为监管单位,为正本清源,应强化属地管理和部门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增量与存量同时下手:提高准入门槛,完善监管制度,加大处罚力度,落实整改,规范广告宣传管理,建立巡查机制和行业黑名单。由教育部门、网信部门、工信部门、公安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单位协同参与,为行业全面“体检”,顽疾有望根治。
作为企业,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秩序,加强行业自治和合规意识,在教师资质、教学内容把关,以及畅通售后渠道方面应狠下苦功。相较于监管,行业更需要自律,挤出发展泡沫,回归教育本真,为消费者提供品质教学内容和优质服务体验,才能让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分析师 庞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