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湘播 >教育培训>正文

社会转型时期,中医毕业生如何突破就业难

2022-06-14 21:31   [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监察科]  [作者:肖志红]

随着中医类高校持续扩招,中医毕业生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为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人才保障,但同时也会造成医学人才在需求上逐渐呈现不平衡的分布态势。“就业难”越发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数据分析和调查研究,大致由以下三个层次的原因造成。

首先,中医药院校缺乏专用的就业指导教材,具有行业和专业特点的相关书籍数量略少,同时就业指导教师组成结构不完善,任课教师往往由本校就业指导教研室专任教师或学校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来担任,虽然具有丰富工作阅历优势,但是不能很好的满足目前多元化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就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多种需求。

其次,中医毕业生就业观念不能完全对接市场需求。中医药毕业生由于专业年限长,学习时间与精力付出多,在校期间专业任务繁重、医药行业工作强度较大等原因,经常对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期待较高,希望录用单位专业对口强、薪酬待遇高、岗位环境好。然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短期内仍不会有较大改善,这就使得过高期望的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找到心仪的工作。

此外,就业市场相对狭窄是制约中医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国家虽然大力振兴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但中医药医疗机构发展仍然相对落后,其相对西医类医疗机构的发展劣势仍将长时间存在。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现有医院33009个,其中现有中医类医院仅有4939个。整个中医药行业能够提供给中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另外受专业限制,中医类毕业生就业大多集中在中医类医疗机构,但是中医医疗机构有限,西医院的中医科又相对薄弱,同时综合类医院等单位更倾向于录用西医类毕业生,这进一步加重了中医类医学生的就业压力。

同时随着医疗事业快速发展,就业门槛不断提高,三甲医院招聘基本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受招聘条件的限制,学生盲目追求“考研热”。然而即使获得硕士学历,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以北京地区中医类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为例,67.36%的专业型硕士从事医疗工作,学术型硕士中从事医疗工作比例仅为47.02%,只有60.90%的毕业生满意目前的工作[3]。因此,毕业生扎堆大城市,基层单位却少有问津,有85.4%的中医药专业大学生因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不佳等原因不愿去基层卫生医疗单位工作,基层卫生人才缺乏。此外,男性优势明显,由于岗位劳动强度较高、婚产生育、经常值夜班等原因,导致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男性的身体素质,造成女性的隐性竞争劣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中医药文化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中医毕业生的就业对中医药发展意义重大,那么,在当前这样的形势之下,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呢。综合分析行业特点,结合我校历年来的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逐步提升就业水平。

一、加深中医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教育

提高大学以及医院职能部门对中医毕业生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认识,首先需要认识到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促使教育者和管理部门更加积极的去了解当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渗透和更新就业理念。

湖南中医药大学作为专业的中医类大学,历来十分重视加强对中医毕业生的正确职业价值观引导,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定位。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明确基层就业目标,敢于到基层工作,主动到基层就业。就业价值观教育帮助在校大学生准确判断就业形势,抓住就业良机,树立远大就业理想,顺应社会需求,合理兼顾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努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踊跃参与就业竞争。

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影响,中医毕业生求职困难增多,就业形势复杂严峻。我校多次召开多次专题研究会议,讨论推进中医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要求从上到下全员参与,全力推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就业工作的开展。同时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着力开展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成立了由书记、校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都对应成立了由书记作为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部门协调、全员参与、职责分明、灵活高效”的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体系。这一举措,极大的推进中医毕业生的就业程度,有效的缓解了就业难的问题,帮助中医毕业生找到圆满的工作[4]。

二、拓展信息渠道,发掘就业岗位

信息收集发布有效及时是中医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保证。后疫情时代,面对疫情反复等不确定形势,充分发挥“云就业”作用,助力学生实现线上找工作、线上能工作,是切实解决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办法。随着就业市场的数字化转型,更多线上新工作应运而生,工作开始打破时空局限。为此,高校应继续完善线上就业服务平台,继续推进公众号等线上平台的优化,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让毕业生接收到最新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转变职业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提升自我、实现就业,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效能,提升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进度。

同时中医药院校还需要动员全校教师、校友、相关协作单位以及上级管理部门给予政策、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与合作。积极开展系列招聘活动,学校制定用人单位专场招聘活动计划,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我校连续多年承办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医药卫生类专场供需见面会暨湖南中医药大学供需见面会”,每年参会单位3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为省内外医药卫生类毕业生就业搭建了良好的招聘平台。此外校内每年举行小型校园专场招聘会300余场,提供各类就业岗位近万个,岗位数达到毕业生总人数的5倍以上。

受到新冠疫情反复的影响,中医毕业生的人才流动受到限制,学校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了湖南省医药卫生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湖南中医药大学首届校友单位专场招聘会等大型线下招聘会,联系了省内14个地市州的卫健系统及一些药企、医院开展300余场线下的小型专场招聘会,同时还组织了春季线上网络视频双选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45500余个,确保了有足够的就业岗位供毕业生们选择。

社会转型期,新媒体的出现为中医毕业生就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在此环境下,努力构建卫生医药类合作平台,通过走访、信函、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广泛联系用人单位,与全国各地医、药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省中医联盟,紧密联合型医院,集团医院单元深度洽谈医药类毕业生就业相关事宜,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招才引才协议、建立招才引才工作站,显然能十分接地气地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三、针对实际情况,精准就业帮扶

在中医药发展春天黄金时期,中医学子的确应该勇于追逐自己的“中医梦”。然而面对每个个体的就业差异,高校各职能部门应该加强与医院科室、导师间的紧密联系。详细了解中医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上所遭遇的困难,积极解决毕业生所面临的困难。比如,前年我们在研究生里开展的心理筛查过程中,发现学生王某某有抑郁倾向,为此,医院科教科予以定期心理咨询以及生活帮助,跟踪随访一直至其毕业,在他的就业过程中,导师主动下沉,联系当地市中医院,签订就业意向,并协助用人单位新开展的技术推广,从而成功地解决了他的就业问题。

当前,中医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不良情绪显著的现状,学校尤其要予以重视,及早筛查,加强教育引导,让他们了解就业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问题带来的身心伤害,学习并掌握一些自我情绪调节和管理的方法技巧,提高中医毕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每个学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的认识自己,不仅是对自身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的认知,也包括人格、气质、价值观等因素的认知,只有对自身有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才能在求职不顺利的情况下,进行合理总结,及时自我调适。我校学生高某,研二期间不慎感染肺结核,疗程长达一年,对其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困扰,针对这种情况,导师根据学生拥有科研方面特长,帮助其开展实验研究,推进课题完成进度,并灵活安排规培期间各项事宜,从而帮助其完成学业,最后以优秀成绩推荐读博。

四、毕业生应该积极获取国家就业政策红利

随着全民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基层现代卫生服务机构迫切需要大量的医药护理人才,为中医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为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和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学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有效引导毕业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参加国家就业项目,充分了解国家就业政策,积极参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研究生考试、公务员招录考试、事业编制考试等,获取国家就业政策红利。

据统计,我校去年毕业生在长江经济带就业1872人,占已落实就业单位毕业生的76.5%,一带一路经济带就业630人(占比25.75%)。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188人,占已落实就业单位毕业生的7.68%,毕业生积极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贡献力量。毕业生在湖南省内就业城市主要为长沙市(1042人,占比66.79%),这一就业分布与学校培养定位相符合,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提高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毕业生服务地方市校、地、生三方共同的需求,预计今后会有更多的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021年我校学生朱同学报名参加了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来疆志愿服务半年后,他融入并爱上了这里,计划毕业后能够继续到新疆支教,换一种方式继续服务。这显然不失为一种紧跟时代的就业思路。

中医类医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竞争激烈,但随着国家支持、政策利好、社会认可,其就业前景将日渐广阔。眼下,疫情之后,如何顺利就业是每一个大学生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对于中医毕业生而言,个人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职业胜任力,探索多样化的就业形式是当务之急,也是考验每个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第一关,务必理清思路,慎重对待。

 


精彩推荐

焦点图

在线阅读: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 三湘都市报 华声湘播 湘报严选
广告合作:
联系方式 / 0731-84326423    邮箱 / 495907632@qq.co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