戮力同心承载使命, 立德树人坚守初心 ——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新的时代,赋予教育新的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跟时代步伐,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加快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构建家校社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推动教育的特色发展与多样化发展,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覆盖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高质量而有温度的教育,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奋斗。
一、回归教育本质,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谱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篇章。展望新征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迫切需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人才培养首先要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其次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二、科学把握育人和育才的辩证关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之要,首在立德。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其中,育人是根本,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的前提和基础。坚持立德树人,关键在于抓住育人这个根本,下大力气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广大学生努力成为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优秀人才。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对国家而言,道德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力量。对个人而言,道德是个体处理与他人、社会关系以及个人自身和谐发展的核心依据。正因如此,古往今来,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无不高度重视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无不高度重视培育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中华民族历来都有重教崇德的优秀文化传统,通过倡导实施“德政”,主张统治者要成为“圣主明君”式的政治楷模;通过培育涵养“德才”,主张读书人要坚守“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通过确立和践行“德目”,主张普通百姓要维系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以德育人、以德治教,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坚持立德树人,必须科学把握育人和育才的辩证关系,着力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学生立大德、成大才,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
三、遵循青少年道德发展规律,传播理想信念火种。教育是一项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事业。作为这项事业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则是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复杂系统工程,内在蕴含着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等多重规律。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自觉遵循青少年道德发展规律,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教育过程来看,道德发展是一个由知到行、由浅入深、从自发到自觉的动态养成过程。必须遵循道德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引导青少年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点燃孩子心中的亮光。教育是一场爱的修行,唯有大爱在心,才能走得更远。每一个孩子都承载着家庭的希望,牵动着国家的未来。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关注、被点燃。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工具人,而是个性各异生动活泼的生命体,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人文情怀在教育中彰显,让师德良知成为执教的守则。从教育对象来看,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期”。这一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而当代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平发展的条件下,没有经历近代以来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难,血与火的考验少了,人生阅历相对有限,价值选择相对多元,容易受到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负面因素的影响。要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特别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为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兴趣不同,要探索多样化教学、特色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学习。
五、凝聚力量,深化家校社合作,促进人才共育。优化学生成长成才的生态培育环境,整合各方教育资源,达成教育共识,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极探索学生成长成才的新路径,促进学生持续提升和发展。家庭是启蒙教育,学校是奠基教育,社会是拓展教育,要发挥三者不同的资源优势,在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基础上,推动家校社联动协作,根据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延伸至家庭与社区领域,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多方融合,探索构建多领域、长时段、持续性的多维并进、互补互动、综合融通的育人机制,逐步形成时时有育人、处处有育人、事事有育人的“大教育”格局。
搭建起贯通个人与集体、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家庭与社会的融合教育体系,多维度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形成全社会参与育人的教育新格局,形成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赋能助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温度有爱的教育生态环境,合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享有高质量的教育,是人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标志。要坚持基础教育公益性的导向,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有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家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学区房,优质校,各种补习班,各类课外培训,给学生层层加码加负荷,也导致家长的焦虑不断增加。要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教育公平在普惠中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高质量的教育。
七、弘扬湖湘文化,加强教育合作交流,促进共同发展。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是教育大省、也是人才大省,湖南教育具有忧国忧民、舍我其谁的爱国传统,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开明风格,传道求仁、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图变求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新的征程中,正在努力建设更有质量更有温度更有特色的湖湘教育体系,湖湘大地汇聚了很多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成绩斐然的名校,其中有毛主席的母校,有毛主席老师徐特立先生创办的学校,还有很多享誉省内外的名校,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要进一步提升湖南教育对国家教育事业的贡献度,扩大湖南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搭建各地各领域人才培养的合作学习交流桥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努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向更高品质发展。促进教育的民间交流,形成大教育格局,万众一心,共建我国人才培养的千秋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来,行稳致远,培根铸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栋梁!让我们拥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未来,向着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昂扬奋进。(湖南省职业技能培训协会会长 陈碧华教授)
(一审:谢振华 二审:蒋俊 三审: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