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湘播 >融媒培训>正文

市民呼吁:便民维修摊 不能说“再见”

2021-10-13 15:37   [作者:王振亚 田燕]

曾几何时,一个小小的维修摊能起大大的作用,如今它们要么已经消失,要么难以为继。不少市民呼吁——

便民维修摊 不能说“再见”

9月8日,长沙市德雅路砚瓦池横街,杨雪山在给顾客补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田超 摄

漫画/傅汝萍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王振亚 田燕

8月18日,本报《民声》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呼唤小维修回归居民区》的来稿,引起不少读者共鸣,他们纷纷打电话或发邮件给本报编辑部,谈看法、提建议,主要观点都是一个:城市生活离不开便民维修摊。

修伞、修鞋、修拉链、补毛衣之类的小修小补,在我们的生活中看似不起眼,却必不可少。然而,随着消费主义盛行和城市管理规范化,城市中的维修摊要么已经消失,要么只好藏身于背街小巷,难以为继。

便民维修摊,难道真的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吗?

在城市中寻找维修摊越来越难

“修理拉锁——配钥匙——”2015年,在长沙市望城区月亮岛街道安家的王先生,还经常能在小区门口听到这样的吆喝声。可如今,他很少听见了,随之而来的是以前在家门口就能搞定的小修小补,现在却找不到修补的地方。

修鞋、修锁、配钥匙这样的小事,一旦卡了壳,就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并造成不小的浪费。

前不久,记者的一双皮鞋脱了胶,如果在往常,只要到长沙市开福区荷花池巷口的修鞋摊,花10元左右就能修好。但这回不行了,修鞋的小王师傅生病了,摊子也不开了。记者只好在附近转来转去,最后找到一家专门的皮具修理店。店老板检查过两只鞋后,报出了每只100元的修补价。这个惊人的价格把记者吓了一跳:200元买双新鞋也差不多了,何苦还来修旧鞋?于是愈加怀念荷花池巷口那个修鞋摊。

说起荷花池巷口的这个修鞋摊,据说有近30年历史了,当年的修理师傅老曾在屋檐下放个修补的机子,就算是摆上了摊。老曾在这里一摆就是20年,老了,又传给了他的内侄小王。小王又做了好几年,不料今年患了大病,修鞋摊也就走到头了。

这个修鞋摊的消失,让周边居民都感到了不便。以前伞坏了、拉链不灵光了、裤子的铆钉扣掉了、皮带裁剪打洞、配钥匙等,大都可以在这里解决,可如今,这些小事都成了麻烦事。

生活离不开小修小补,对此,长沙市的姚女士也有同样的感受。最近天气转凉,姚女士翻出毛衣想先晾晒一下,却发现毛衣竟然被虫蛀了两个洞。往年碰到这种情况,姚女士并不着急,因为家附近的蔡锷路上有个小摊点专门修补毛衣,手艺很不错,价格也便宜,补一个洞10元钱。可是,今年没有看到这名缝补人了。姚女士到处找人打听是否有别的修补点,有人告诉她,几公里外的一个大商场里有。姚女士赶过去一问,对方开口就要200元。姚女士觉得不划算,只好把毛衣带回家。

采访中,许多市民都向记者感叹,如今的长沙街头,一些针头线脑、小修小补的便民维修摊是越来越难找了。

背街小巷,仍有修补匠人在苦苦支撑

便民维修摊都去哪了?国庆长假期间,记者在长沙市开福区进行了一番探访。

10月1日下午,记者在文昌阁社区一个七拐八绕的小巷子里找到了一家维修店。维修店的老板叫秦桂秋,今年58岁,从1988年开始做小维修活。在他的店子里,记者看到“机器修鞋、配钥匙、急开锁、修拉链、钉纽扣”的广告异常醒目,却很少有顾客上门。

“我以前在黄兴路上摆摊,2014年搬到这个背街小巷。”秦桂秋告诉记者,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很多城里人东西坏了就买新的,来维修的人也就越来越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几十元钱,他的维修收入就有一两百元。如今,他的维修店虽然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元,但房租就要800元。“以前我用一个维修摊养活一家人,现在一家人都劝我别干了。”秦桂秋说,他也一度想过洗手不干,可他放不下维修手艺,也怕对不住经常光顾的老顾客。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承包了一家连锁店的售后服务,增加了收入,才让家人同意他坚守这份职业。

老梁的维修摊,也藏在一个隐秘的角落——唐家巷的一个小区工房里,如果不是周边居民,很难发现他这个小摊。老梁原本是岳麓区的农民,后来夫妻俩来到幸福桥做环卫工,他的小摊就设在社区提供的简陋工房里。在这个没有卫生间、十来个平方米的工房里,他和妻子在工作之余,还为周边居民提供配钥匙、补鞋、修电动车、换锁等服务,一做就是20多年。周边原来的维修摊都慢慢消失了,只有老梁还在坚守着。“好在不需要什么房租,否则真的坚持不下来。”老梁说。

“光我认识的人,就有4个转行不做了。”杨雪山在德雅路旁一个小巷子里摆维修摊,他告诉记者,像他这样做维修的人越来越少了,目前还在坚持做这一行的,年纪大多在50岁以上。

龙培生的维修摊开在长春巷,他从16岁就开始搞小维修,皮面开裂、脱胶的皮鞋经他修补后,可以做到让一般人看不出修理过的痕迹,可他依然对这个行业提不起精神来。“以前我一个月能赚万把块钱,现在一天只有五六十块钱,不够养家的。”龙培生苦笑着说,为了增加收入,他只好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时兼跑电动车摩的,跑摩的赚的钱要比维修多得多。

这些维修匠人还普遍面临一个问题——收徒难。老梁的儿子四处打工,工作并不稳定,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愿意接父亲的班。秦桂秋告诉记者,他曾经收过3个徒弟,可如今徒弟们都改行了,“我也能理解,这种维修活又脏又累挣钱还少,没有几个年轻人愿意做。”

便民维修摊应得到扶持和帮助

“生意不大,作用不小。小小维修摊承载着城市的烟火气。”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米莉副教授说。

在米莉看来,维修摊起到了让居民日常生活更加方便、快捷、节省等作用。允许并提倡这些维修摊正常存在和发挥作用,既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也是对依赖这些手艺生活的普通劳动者的基本尊重,还体现着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米莉认为,支持这些便民维修摊长期运营,需要相关机构和部门的扶持和帮助。尤其要注重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搭建起便民服务点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桥梁,如建立相应的APP、小程序等,以便更好地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今年5月,商务部、住建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便民生活圈不仅包括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包括提供修鞋、修自行车、改衣服等便民服务的维修摊。

怎样利用社区边边角角接纳这些小修小补的从业者?对此,很多地方的社区已经有了尝试。有些社区挖掘出辖区内有手艺的匠人,低价提供一处摆摊区域,开设一个“社区工坊”,让小维修摊融入社区服务体系之中,使得修补匠人们能“安营扎寨”,社区居民也得到了便利。这类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关链接

小修摊何去何从

看看这些地方的做法

●2021年1月,有着60多年历史的南京科巷菜场经过改造,以“科巷新市集”的面貌重新开业。“新市集”一楼设立“社区工坊”,吸纳了配钥匙、修锁、干洗缝补、理发等一众小服务。中国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从2018年开始推动“社区工坊”这一综合性服务业态,除了南京,还在上海、杭州、合肥、北京、西安等多地落地。

●北京市尝试升级小修摊,引导其进社区。殷金凤工作室是该市首个以社区工作者命名的工作室,工作室把拆违清退后的300平方米自行车棚,打造成社区的便捷服务综合中心,大到蔬菜生鲜、老年饭桌、家政服务,小到配钥匙、找裁缝,工作室将居民的各类需求逐一落实,且各项便民服务价格比外面低10%。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单打独斗”的小修摊深度融入社区服务体系之中。

●2020年8月底,山东潍坊市奎文区流动摊点经营者都收到了一份来自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告知书。告知书明确要求,“三修”(修车、修锁、修鞋)流动摊点统一在划区区域经营,不得占压盲道、绿化带、停车位,要自备垃圾桶,保持周边整洁等。执法局通过摸底调查,对奎文区69个“三修”摊点进行了规划,基本选在他们原有经营点附近,划定了经营区,并据此对外公布了一份“三修”地图,方便有需要的群众找到他们。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努力改进便民服务,各种小修摊的规范程度也得到了提高。例如,上海通过划分区域分类管理,改造设置了一批临时设摊集中疏导点,将小修小补服务纳入了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杭州提升改造300余个便民服务点,通过对服务时间、内容、地点的规定,使小修摊等便民服务点走上了规范有序的轨道;郑州积极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将各种小修摊都搬入了室内,并只收取较低的租金;天津市杨柳青镇政府免费提供场地,首批26个便民修车修鞋铺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经营者的场地成本大大减少,市民们也得到很大便利。


精彩推荐

焦点图

在线阅读: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 三湘都市报 华声湘播 湘报严选
广告合作:
联系方式 / 0731-84326423    邮箱 / 495907632@qq.co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