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说说当年的干部作风
近日,我在朋友圈中看到了好朋友常德毛先金同志的文章《当年干部好作风》,文章讲述了他所见所闻所亲自经历的干部和群众的亲密关系,我感同身受,久久不能平静。
1978年我在慈利县委宣传部当干事,去任岩泊渡公社白杨垱大队扶贫工作组组长,住在李伯家。当年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扶贫要过“三关”:一是肚子特别饿。那个年代整个慈利县,包括澧水流域,只兴吃两餐饭,叫做:“早饭中午过,中饭日头落,晚饭是有的,只要你没有睡着”。那个年代白杨垱很少有大米吃,主粮是红薯。我去的时候,红薯都吃完了,吃的是提过红薯粉之后的粉渣。这种粉渣吃到肚里无法消化,一天我得了急性肠梗阻,社员们连夜把我抬到公社卫生院急救。二是劳动特别累。那个年代扶贫,主要是跟班参加集体劳动,一般要从早晨6点干到晚上8点,真是日晒夜露、风吹雨打、爬坡越岭。三是评工特别长。那个年代是大集体,分配是评工分,每天晚上以生产队为单位评工分。评工分时社员们往往来得迟,来后又不发言,一般要拖到转钟一两点。我在白杨垱办点,时间不长,劳动生活很艰苦,但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对我来说也是极好的艰苦奋斗的教育。我和这个村的村民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直到现在还经常联系不断。
1983年,我已任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但当年我在县委机关没有办公室,也没有办公桌。工作的主要时间在我所联系的溪口区。在溪口区公所,一般也是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1985年初我到职石门县委书记。那个年代,没有“招商引资”,不可能满世界跑;没有“红色旅游”,也不可能全国各地走。县委书记的职责就像螺丝钉一样钉在县里,除开会外,没有到过长沙、常德。那几年,我跑遍了全县的村村落落、山山水水,老百姓都知道我的一把破蒲扇。
对干群关系,老百姓有个形象的说法:20世纪五十年代同床睡得觉,20世纪50年代下田摸得脚,20世纪70年代广播里听得到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就只能在电视里看得到像。看到的干部形象也很标准,很统一:黑皮鞋、黑裤子、白衬衫、黑色行政夹克衫。不少群众哎叹:见领导难、见干部难、解决问题更难!
当然,时代发展了,许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但再怎么变,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变,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不能丢!毛先金同志经常讲的4句话“学习宣传不离口,锄头扁担不离手,烟茶酒肉不沾口,金钱美女不伸手”还是适用的。
(一审:蒋宇 二审:刘乐 三审: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