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光阴里的中国故事:清爽立秋
蒸煮里、汗水中,湿漉漉、黏糊糊。饱受苦夏煎熬,拳拳在念、悬悬而望的立秋,终于裹着一丝清爽的凉意,跋山涉水,驶进了又一季的第一站——
秋天来了/大雁叫了/晴空里的太阳更红、更娇了
谷穗熟了/蝉声消了/大地上的生活更甜、更好了
虽说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交秋一日,水冷三分。实际上呢,二十四节气排行十三的立秋,承袭的依然是热力十足的本色。曾记否,三个月前太阳黄经达45度,那时是汗流浃背轰然立夏;弹指间太阳行至黄经135度,今日里却是极不情愿悠然入秋——
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暑热还藏在好客的人家
立秋,一个重要的时空分界点,是二十四节气最早的传统四时八节之一。节气的立秋,不容置疑标志着天文学意义的秋天到了。但现实中,七下八上,也就是公历7月下旬到8月上旬,尚在中伏的天气热得更不像话了,常常把人烦得七上八下的。过后甚或还有酷热不可耐者,人们叱之“秋老虎”也。
原来,季节轮回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和海拔高度各不相同的东南西北,实际上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秋来最早的地方,是东北西北;接着是华北陆续开启夏秋更迭的进程,秋的领地一旦扩充到一定地步,也许一夜就实现对夏的反超;黄河流域一般要延宕到立秋一个多月以后才开始金风送爽;俟秋风徐徐吹到江南,是又一个多月以后的事情了;而当鹅行鸭步的秋老爷终于抵达天涯海角三亚时,已是新年的元旦。
何况气候莫测,天气变化无常,永远处在捉摸不透当中。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规律;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乃变数。即便在同一地区,春天和秋天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春捂秋冻,道的就是这个理。
就说眼下,在温度和体感上,立秋往往比之前的大暑还要热。所以立秋节气虽然是气温由升到降的拐点,总体而言降水也显著减少。但这只预示秋天将要开始,并不代表气象意义秋天的来临。热气的消散,气温的降低,与暑夏的分袂诀别,尚需时日。莫急,莫烦,莫躁,一切都还要慢慢来。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无论快慢,物候总在变化,变化又总是微妙。就在稍纵即逝的微末变化中,一个转身,夏天已成为往事。
——夏秋之交,盛气逼人的南风日渐减少,偏北风的频率明显增多,此时刮来的风显然已不同于昨日。睡起秋声无觅处,一枕新凉一扇风。偶尔一阵清爽的风起,就如同给滚烫沸腾的热天浇了一杯清水。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正午燥热,午夜清凉,形成的昼夜温差,让清晨的远山河谷,浮游着一层薄薄的雾,田埂边菜园里的植物叶片上,便挂满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秋风阵阵,寒蝉声声。感阴的秋蝉长一声、短一声,取而代之渐渐隐去的夏蝉,在午后微风吹动的枝丫间,若断若续地振翅嘶鸣。这是对节气感触的一种时令记事,也是在与昨日之夏做着最后的道别。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民谚判断立秋的早晚,标准很多,大致有二。一是依据农历日期,六月为早,七月为晚;二是按当天节气的交替时间,中午之前为早,下午以后为晚。2024年立秋为8月7日(农历七月初四)08:09:01,既属早时立秋,也称公秋,又算晚时立秋,也称母秋。
出现这种矛盾,是因为立秋早晚的划分方法,本身就缺乏科学依据,纯属千百年来的经验之谈。可以理解为不同地域文化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解释,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自有可取的一面。
清爽立秋,从来就是一个重要时刻。在既往很长一段时期,这一天朝廷庙廊,书斋文苑,都有仪式隆重迎秋,甚而要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不妨穿越回放,远古皇帝正率文武百官肃立,忽闻大堂上身材魁梧的武士,声音洪亮大喊一声,秋来了。宫廷梧桐一片树叶应声掉落下来。哦,秋天到了!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孟秋,就这样悄悄开场了。不想,关于清爽立秋的岁月箴言,竟是藏于一枚落叶的飘忽间。
耕锄收地利,春祭所以祈五谷之生;饱暖谢苍天,秋祭所以报五谷之熟。与朝廷做的官样文章又有不同,田头巷陌对立秋节气的讲究真心实在。民以食为天,在一年中物资最为富庶的清爽季节即将到来的时候,芸芸众生的迎秋方式,常常与口腹之欲、防病祛灾联系在了一起。
悬秤称人,以肉贴膘。过去立秋一到,很多地方的孩子就被拽到悬秤上称重,以与立夏时对比检验肥瘦。炎热苦夏,无病也是三分虚。再加上伏天胃口差,不但小孩儿,大人一般也都会消瘦。瘦了当然就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这个补,首选吃肉,叫以肉贴膘。所以,秋风一起,胃口一开,便想着要吃点好的,这好的主要就是各种各样的炖肉、烤肉、红烧肉,以补偿酷夏口腹的损失,并储备足够的营养过冬。
啃秋、咬秋,流传的这类习俗各地不一,花样繁多。立秋日,往往是瓜棚里、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谓之啃秋、咬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此时的啃秋、咬秋,抒发的其实是一种五谷丰登的惬意和喜悦。
长长久久,柔情似水;岁岁年年,佳期如梦。立秋时节,时逢七夕。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男耕女织的年代,这个时候该是纺织娘娘飞梭纺线织布,预备寒衣的时候了。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也因此形成了七夕乞巧的风俗。七夕之夜,院中摆放着各种果食,女孩们聚在一起礼拜牛郎织女,穿针乞巧,投针验巧,做绣花剪纸手工,全神贯注观察蜘蛛结网,祈求得到智慧,让自己变得心灵手巧。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农作物在秋天收割,有了收成才算有了收入,此前欠下的债务也就可以在秋后算清了。今始维夏,且待至秋后。这就是“秋后算账”的本义。
又天有四时,王有四政;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古时干脆把掌管刑罚的司寇称为“秋官”。所以又有“秋后问斩”的律令。谓人身一年的债务、人生百年的债务,都要在秋分后处决了结。
孟秋之月,用始行戮。易经曰“至于八月有凶”,也是说有了收成就会有争夺争战的危事发生。故秋天多事,是谓“多事之秋”。又由于春夏缺乏足够补给,只能“春耕秋战”。秋高马肥,正好作战消遣。沙场秋点兵,既不违农时,又不伤民力。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哪怕战争当年没有结果,也只能休战厉兵秣马,来年秋天再战。
天地趋于收敛,万物渐次成熟。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秋天,实在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季节。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西风一场凉。这时天气以急,地气以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草叶枯落,万木凋零,天地间有肃杀之气。相应,人体代谢也开始向着阳消阴长过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须以滋阴防燥为原则。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它有最浓郁的色彩,最丰硕的果实;也有最大的怅惘和最深的伤感,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从垄上走过/垄上一片秋色/枝头树叶金黄/风来声瑟瑟/仿佛为季节讴歌
我从垄上走过/心中装满秋色/若是有你同行/你会陪伴我/重温往日的欢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小院瓜熟蒂落,手边一茶微凉。这个美好的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但归根结底属于那些身体康健、活得长久的。
(一审:杨露 二审:卢小伟 三审: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