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闻石燕空中舞
(一)
大洋江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说它大其实很小,说是洋其实很窄,说是江其实就一水势湍急的河。那年发洪水,不可一世的大洋江水把炉观到紫鹊界河段边的公路全部冲毁,连渣都不剩。当地下血本用了几年时间建起固若金汤的新堤,它才变得老实,驯服后的河流成了十分养眼的风景线。
石燕村就在大洋江畔,属新化县文田镇。站在河东的山头西望,一只古怪精灵的石燕立在对面高高的玄武岩群上,展翅欲飞,大洋江如一条绿色飘带,舞动在燕子眼前。“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这地方虽有高山之远望,有湍流之奋发,有飞燕之振翅,但玄武岩堆垒的沟沟壑壑,大洋江奔腾的滔滔滚滚,阻断了石燕村民发家致富的道路。不是没看到过山外的天,也不是没见证过域外的美,行走在穷山恶水之间,过着随波逐流的日子,他们多想改天换地,旧貌新颜啊!
(二)
2017年3月16日,正值石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的好时节,娄底市向村里派来了市委编办驻村帮扶工作队,带领村民正式向贫困宣战,为脱贫决战。他们向村民群众立下“不拔尽穷根,不清除苦味,不抽出懒筋,不唱响甜歌,绝不收兵”的铿锵誓言。
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姓李名迎接,来的时候是“五四青年”,四年驻村过去,而今已“58同程”,达到“繁发落尽,皱褶满脸,皮肤黑黝,背驼颈弯”的驻村干部标准形象。李队长家有兄弟三人,他是老大,首发阵容。当年父母为他取这个名字,是希望能迎接更多的兄弟姊妹来,所以老李笑着说,后面俩弟弟都是他鼓掌迎接来的。
老李是部队的退役老兵,也是扶贫的“现役”老兵。常言道,新兵蛋子,老兵油子。他当新兵的时候,上手快,上心快,上阵快,决不当“蛋子”。他是老兵的阶段,从不失去朝气,从不丢掉军魂,从不怨天尤人,所以也从来就不是什么“油子”。从部队到地方,从机关到基层,从单位到家庭,他就这个范儿,从未改变。
他自嘲说,“迎接”这个名字就像是专为扶贫而取。每天在晨曦中迎接朝阳,开始一天的辛劳;每天在晚霞中迎接黑夜,开始一晚的思索;每天走进村部,迎接村“两委”干部前来商讨工作,迎接村民前来办事,笑脸相迎,茶水相待,让干部群众高兴而来,愉快而在,满意而归;他经常站在村口,迎接上级领导调研考察,迎接单位同事进村入户结对帮扶,迎接行业干部指导查核,迎接各类督查暗访,迎接各种评估考核,迎接多彩的社会扶贫活动。迎接迎接,他不是正在迎接,就是正在迎接的路上。不是迎接山里人,就是迎接山外人。他更高兴自己和队员们以忠诚的坚守,务实的行动,丰硕的成果,迎接石燕村每时每刻、每天每月的深刻变化,迎接四年后的山乡巨变,迎接石燕人民一张张会心灿烂的笑脸。“迎接”早已不是他的个人名字,而是成为市委编办驻村帮扶工作队员的一种工作状态和“来电”模式。
七月二十日我去石燕村调研督查,想看看几年过后,扶贫成效怎么样。
树木和着风的节拍飒爽地飘摇,河水与石头冲撞溅起兴奋的浪花,车儿欢快地行进在新修的公路上,烈日洒下的酷热被心灵深处的凉爽冲淡,车窗外的田园胜景和老百姓的由衷笑脸就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美好画卷。
我要再访石燕的消息被李迎接提前知道了。早早的他就打电话给我,问我什么时候出发,他好在村口迎接我。我明确告诉他,今天你就不要迎接我,你太难了。我直接到村部就行。他懂我,说那好吧,上午恰好要在村部召开扶贫普查培训会,就坐等“送货上门”。
(三)
三年多前我应迎接的邀请去了一趟石燕村,他们刚驻村不久,问题很多,困难重重。文田镇刚上任的年轻的党委书记罗崛陪着我。那时的石燕村,戴着文田镇最大贫困村这顶帽子,显得非常沉重,都压得抬不起头来。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我们是步行到达的。没有村部,工作队员只能租借村支书老罗家的房子办公和吃住。门前有个小池子,水不多,几只嫩鸭见到我老是嘎嘎叫唤,不知是向我反映生活问题,还是表达对贫困的不满。由原石燕、浪山、青京三个小贫困村合并起来的大贫困村石燕村,有13个村民小组,人口规模达到777户3186人。合并后,村落与村落之间,人与人之间,山与山之间,乃至牲口与牲口之间,完全处于隔离甚至隔阂之中。你村定一个支书,我村定一个村主任,他村来一名文书,就这样“拉郎配”。合了村,却没合心,没合账,没合唱。村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6户680人,其中低保户49户104人,五保户8人,残疾人70人,简直是贫困村“扎堆”,贫困户“聚会”,贫困人口“抱团”,贫困观念“紧固”。村里虽有党员62名,也设立了党总支和三个党支部,但在当时情势下,党组织只是一个摆设,党员只是一种身份,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发挥,有的党员还成了“刺头青”“黄蜂子”。石燕村面广人多,居住分散;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环境艰苦,设施落后。摆在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干部面前的,是“地雷阵”、“火药桶”。用当地土话讲就是“冒得清搭(没有希望)的瞎鸡巴地方”。
“没有工作队来,这个村就难有希望,工作几乎停摆了。”罗崛书记深切明白帮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村干部不是没想法,关键是没办法。李迎接带着队员受命于危难之际,来到这个没有生机和生计的村子。老百姓根本不看好他们,笑谑着说,“呵呵,本来就是一群老头子在玩闲蛋、干闲事、操闲心,现在又来了一个李老头子,这是老头子开会打堆啊!”李迎接看到石燕村的这种真贫模式,面对石燕人民的这种迎接方式,感到心头一紧,发问自己,“我拿什么来改变村民态度,改变村子面目,迎接新石燕,建设新村庄呢?”
且来看看村里的“现实表现”——
没有网络信号。李迎接他们成了找不到人和找不着北的“信息聋盲”。每次驻村办和督查组电话了解工作队在岗情况,都无法接通他们的手机,回答的只有“对方无法接通”或者“对方已关机”。一两次这样子,可以理解,怕是到了村里群众家或产业基地上,没有信号。多了几次,或者说,总是这样,就不对劲儿了,上面认定李迎接经常“溜号”,不在岗位不在状态,于是在警示函上对他提出严厉批评和整改要求。老李懵圈了,我天天在村,时时在岗,事事为民,没有哪天不和群众打成一片,怎么会脱岗呢?最后才明白这地方完全没有移动信号,村民打电话得跑到离村几百米的高山上,找个方位拼命地吼。李迎接心里一阵绞痛,这是工作队首要解决的问题!倒不是怕经常性的查岗,关键这是连接外面世界,链接脱贫发展的顺风耳千里眼,没有它可就是聋子听耳语,哑巴想大喊,冒卵用。
没有足够电力。照明时“老眼昏花”“雾里看花”;打米时无力“打鸣”,没有动力它闹腾不起来,只有到了深夜和凌晨,才能“错时躲峰”,喘几口气,打几担米。
没有群众基础。老百姓每天日出劳作,日落赌博。你搞你的,他弄他的。冷眼旁观,作壁上观。穷惯了,也就不怕穷了。大家都穷,我就达到赤贫,比的不是谁更富,而是“赤脚上板床,看谁更穷”。过日子还不就是饿了寻点吃的,渴了找点喝的,冷了穿点棉的,三担牛屎六箢箕。
没有学校。孩子们得走上十几里山路到镇里学校上学。黑灯瞎火里走,暮霭沉沉中归。好在山里孩子命硬,磕磕碰碰虽不少,但没有一个出事的。
没有办公场所。老李租的办公兼生活用房约十五平米,三个床架子交错摆着,床面上放些稻杆铺开,散发出一种浓烈的稻香。之上盖着一床棉絮,再铺上薄薄的床单,就成了卧室。床底很抢眼,每个铺位下都摆放着五双“破鞋”:拖鞋、皮鞋、布鞋、套鞋(靴子)、解放鞋。李迎接告诉我,天晴穿布鞋,雨天穿解放鞋,下田穿套鞋,进城穿皮鞋。分工明确,不会乱套。只有学会穿鞋,才能学会做人。老哥儿几个脑瓜子想着群众,嘴巴子念着村民,眼珠子盯着群众,脚把子踏访群众。吃饭倒不是大问题。李迎接炊事班长出身,炒菜水平较高,多半上是他颠勺炒菜。在他的带动下,几位队员轮流值日搞饭菜。当然,不是每个人搞的饭菜都叫佳肴,有的队员还是生平第一次拿起铲子,油多油少搞不清白,菜咸菜淡弄不清楚,饭生饭熟听天由命,只要吃了饱肚子就行。李迎接说,他从不责备队员手艺差,有时都是强咽下去的。一来一往,寒来暑往,大家都习惯了,都变成不挑剔的山村胃口。
看着眼前这一幕幕,我知道李迎接他们需要“舍得一身剐,敢把贫穷拉下马”,扎硬寨打硬仗,霸得蛮耐得烦,才能推得动,落得下。我叮嘱他们,一定要彻底改变石燕村的面貌,以天大的变化迎接天大的圆满。他爽爽地答应了我。
(四)
路好,车顺。
情深,意长。
和第一次来的心境不同,这次是近四年辛勤耕耘后,即将收官前的观摩,诸多美景成果我早已在路上见识见证,心中储满收获感满意度。
老远就看到迎接同志在路口挥手迎接我们。下得车来,我紧紧拥抱着他不肯撒手。面对所有在一线奋斗的驻村干部,我都会发自肺腑地拥抱或握手,无需说话,只有眼神交会,体温相传,心灵相印。他们的一切委屈,一切挂念,一切疲乏,都在此间传递和化解。几年过去,迎接已被劳累促老,被憔悴催枯。“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桃李几年春风几度,时光慢慢逝去,沧桑漫漫遍身,他脸庞上的皱纹是年轮与付出的无情划痕,深深的一条条,粗粗的一片片,映出1400个日子幽深而漫长的影子。
老李把我们迎进新建的村部,用高八度的声音向我介绍,眼前这栋三层近600平米的现代化村级综合服务平台硬是夹缝求生,拔“沟”而起。在这山高壑深的峡谷里,它站成昂扬的姿态,矗成服务的标杆,聚成奋斗的旗帜。一楼是便民服务大厅,三三两两的群众正在这里办事咨询。二楼有会议室、图书室、党群活动室,村支两委干部和工作队员、村民代表正在召开脱贫攻坚调度会,我上楼的时候,室内还在热烈讨论,大约可以听出是研究某个贫困户提交的帮扶事项。三楼是大会议室,可以容纳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一两百人开会学习。其间插花般的安排有工作队员的工作室、卧室和厨房等功能场所。村部成了党群干群关系联结的纽带,成了村民家门口的“政府”,成了老少妇孺的心灵领地,成了精准扶贫成果的展厅,成了以党心换民心的集结之地,成了山水自然和谐相处的毓秀之地。真是“换了人间”啊,我不由赞叹。
走到二楼会议室,村里的调度会已经结束,看来会议很成功,村干部们疲惫的脸上都露出放松的笑容。
我们几个坐定,想听取他们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情况介绍。可没有想到的是,座谈变成了村支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对老李的“请功会”。
村支书罗孝良概括能力强,很喜欢“土嘎嘎里弄点文绉绉”,他一本正经地说,这个李迎接,是咱石燕村的好“村神”,担道义,树正气;拔穷根,招财宝;护家宅,保平安;迎祥瑞,创新篇。
大家顺着来,开始你一言我一语为老李精准画像:
一曰“火眼金睛铁板脚”。李迎接和队员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拼将三尺如飞之脚,一个月走遍全村所有人家,通过精准识别,将原来2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调整为162户,贫困人口由680人调整为591人。
二曰“手握天戈能决胜”。诗云“手持五色石,直欲补漏天”,老李拿起石燕村里的漫山遍野的玄武岩石,拼将热血“补好”贫困和愚昧这个“漏天”。他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把“听党话跟党走、强组织壮队伍、定目标绘图纸、建基地搞产业、带头富带领富”这块“五色石”炼成坚强党性、坚定决心、坚毅行动、坚实成效。他推进产业扶贫,建设三家经果林合作社;他推动教育扶贫,建好一所村校和两个教学点,孩子们就近入学,就地学习,老师心安,家长安心。2019年实现贫困户脱贫达标和整村出列,2020年6月30日,最后7户15人全部脱贫。
三曰“七十二变神通大”。用支书老罗的话来讲,水电路网业学房,样样齐扎美名扬。村里读书人专门为老李编了一段“数来宝”:大洋江水高处流,甘甜可口进了家门;灯火通明电力足,手电筒儿失了业;盘山公路通到了家,户户门前水泥路;八旬老翁用上了手机,信号清晰到处“听”“说”好;猪羊满栏谷满仓,水果漫野笑弯了腰;学校书声正郎朗,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异扶危改见了效,家家新楼房可睡安稳觉;“两不愁三保障”贴着群众心,李迎接和他的队员是咱的亲!
石燕人既有真水平,也是真感情,不然这词儿咋会数落得如此利索和顺畅。
李迎接脸涨得通红,他不习惯被人赞扬。埋头惯了,抬头脖子疼;俯身久了,直身不自然。但见他脑袋拨浪鼓一样摇着,口中还念念有词:“没什么,没什么,没什么--”
村扶贫专干曾美辉站起来,对着我说,“袁主任,你别不信,我讲个例子你就会更加明白。我们石燕村新修公路通车典礼上,村里老婆婆罗竹娥十分感慨地表示,当年她说只要在文田镇听到车子的喇叭声,就死也心甘了。现在在家门口都可以看到车子,听到车喇叭声,这辈子没白活啊!”
(五)
嘴上得来终非浅,绝知真相要寻访。我得上山间转转,去林间走走,到农家坐坐,观察体验石燕村发生的深刻变化。
车儿沿着玉带似的公路快乐行驶,两边山峦潇洒地闪过。道路好,车行畅,风光更显妙曼,心情也好上很多倍。老李向我介绍,工作队和后盾单位通过多方争取,投资1100万,硬化公路43.68公里,提质改造高桥至浪山公路4.2公里,他指着车右对面的新修公路说,那是一组至十组9.6公里路基,马上就可以实施硬化。乖乖,三年多时间,一个村新修、硬化了近60公里村组公路,没有硬决心、硬身板、硬功夫怎么拉得下来?我侧眼看着慈眉善目的老李,感觉这个男人不寻常,他善实和煦的脸庞里,支撑着铁血坚贞的骨架和执着无畏的精神。人不可貌相,“李”不可小觑啊!
拐过坡地,车速放缓。一个卓然特立、与外隔绝的山冲呈现眼前。老李介绍说,这个片区就是鸭公冲经果林生态种植基地,因为独到的地形地貌,少有的土质禀赋,黄桃、雪梨、奈李,脐橙、红心柚,这些果树苗儿栽下去就成活,活过来就疯长,长大后就猛结。给点阳光就灿烂,弄点粪肥就嘚瑟。
正值酷暑时节,阳光格外强悍,我们下得车来,站在公路边眺望对面山坡和沟底连绵不断的果树园。尽管烈日无情曝晒,全身湿透,皮肤灼痛,但丝毫影响不了我的情绪。合作社法人代表易理伍,是位敦厚实诚,脸皮黝黑的中年汉子,他面对着我,手朝着前方指指点点。在他眼里,对面几百亩果林就是他的战场,一株株果树就是他的战士,排兵布阵,运筹帷幄的那种感觉,我是真切地从他的眼神和手势中看出来了。那是他的身家,他的身价,他的希望。
许文宏是果园子的具体负责人,文田中学退休校长。他退休不退志,离校不离乡,回到村里他就考虑为家乡做贡献,教书育人之后就搞栽树育苗,一样的桃李芬芳,一样的硕果累累。鸭公冲经果林合作社一开始时是许校长牵头组织的,在工作队的支持扶持下,引入政府投给162户贫困户的扶贫资金16.2万元入股,签订分红合同,建起了230亩果园。由于他有文化,有思想,有思路,又是受村民信任尊重的乡贤,水果合作社开张很顺利,等走入正规后许校长把法人让给了易理伍,但还是担任合作社的股东及具体负责人,起着顾问和军师的作用。许校长傲娇地告诉我,今年园子产黄桃8000斤,雪梨5000斤,柰李4800斤,收益达到15万多元。2019年贫困户享受产业分红21024元。
(六)
离开石燕村又是两个多月了,我很想念老李几个。此时,白露爬上高山,秋天已经深沉;此刻,白发染满头颅,岁月真不饶人。李迎接和他的三位战友农信社娄底办事处廖泽清、市水文局陈又新、市水业公司刘杰平,不仅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是顶秃背驼人已老。走在石燕村的小道、山道、弯道和发展大道上,分明可见他们心身俱疲,容颜衰老。如果不是胸中有誓深如海,如果不是但愿苍生俱饱暖,谁会因此而让葱茏的头发失去光泽,谁会因此而让丰润的皮肤失去光滑,谁会因此而让顾盼的眼神失去灵动。
钟山之宝,爰有玉华。光彩流映,气如虹霞。李迎接和他的战友扎根石燕村,豪放吟唱“扶贫工作最艰难,千山万水只等闲。山高风疾夜生寒,路远沟深冷月残。干部心忧贫户事,归来汗水透衣冠。心与百姓同忧喜,不拔穷根不回还。”驰而不息勤勉不辍地查病灶、拔穷根、治愚眼、抽懒筋,让深藏不露的玄武彰显夺目光彩,让蓄势待发的发展欲望喷薄而出。
他发来几张照片给我,算是为我思念之情“解渴”。我看到图片上玄武起伏,嶙峋突兀。野花丛生,怒放有声,李迎接正放下紧张,轻松随风,摆弄着手机,拍摄着路边知名或不知名的小花儿,把苦中作乐的心情倾情展现出来:
“这是串串红,这是苦崽公,这是蛇花、野莓花、黄萢花——”
作者简介:袁送荣,湖南娄底人,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娄底市委基层党建办主任、娄底市扶贫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