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领风骚之雨水赏析:万木霜天红烂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当太阳运行到黄经330度,天地合同,联手酿造之雨水,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沛然而来。
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随着半个月前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这是二十四节气之次席、春天变奏进行曲的第二乐章。
由雪到雨,由冻到融。雨水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冰冻融化,二是降水总量增多,三是降雪减少。其气象意义是,到了雨水节气,意味着下雨的概率会加大,降雨比其他时候会更多。
十一月冬月为复卦,一阳生;十二月腊月为临卦,二阳生;一月正月里来是新春,为泰卦,三阳生。此时天地交通,云兴雨作,象征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三阳开泰。
春者,从艸从日,体现阳光;泰者,从艸从水,体现雨露。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阳光和雨露,皆是万物所需。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春雨如膏、膏泽土壤。到了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南江北水拍天的淅淅沥沥雨水节气里,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众生明里暗里都已悄悄开始萌动,一切欣欣然,像刚刚睡醒的样子。
果然,雨水一到,阳气生发,气候渐次暖和。除还有一些零星地区气温仍在0摄氏度以下,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已回升到了0摄氏度以上,更有一些地方日平均气温已达5摄氏度上下,甚而攀升到了10摄氏度。虽然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段之一;忽冷忽热,乍暖乍寒,时不时还会春寒料峭一番。但毕竟气象意义上的春天是正式到了。
比起繁琐、晦涩,还很拗口的日平均气温要连续多少天稳定升达到多少摄氏度以上,才能算正式进入什么季节、什么节令的气象学标准,普通老百姓告诉你节候季节怎么变化的家常表述,往往更直接、更鲜活,也更管用,甚至也更具诗意和美感。
四季交替、炎凉对接,春红秋黄、蛙鸣蝉唱。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雨水节气雁南飞,寒冬离去春复回。从闾巷草野采撷并传承来的这些经典说道,是你案头的一卷经书,也如你手上的一把折扇,口口传布、代代相续,百千呵护、万般叮咛。
双手推开窗前月,一石击破水中天。一场春雨,十里春风。节令走到了这个份上,或许,一个眼神,就能点燃整个春天。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登临纵目,放眼回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原来近百年前的雨水,也是这个样子。只不过在密集的雨声里,还能倾听到那年那月更为密集的枪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走出历史的迷雾,将一盘散沙的四万万中国人凝聚起来,为风雨飘摇的中华民族埋下了一颗光明的种子。从此,人人心中都藏着一缕星火,点燃它,迸溅火花,便燃成一把火炬,烧红了1931年烂漫的春天。
1929年初,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逐步开辟了一大片根据地,即后来的中央苏区,革命形势有了很大发展,全国红军已有13个军,总数达到6万多人。
红军和根据地的顽强存在、迅速发展,使不可一世的蒋介石大起恐慌。俟中原大战一结束,立马腾出手来,在1930年秋冬掉转枪口,纠集10多万兵力,以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由北而南进犯中央根据地。其“围剿”重点,是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红一方面军。
大敌当前,钻深山老林的毛朱还是用老办法,诱敌深入。就是当强敌扑来时,红军避其锋芒,先向根据地内退却,以保存实力。然后依靠根据地内的民众支持和有利地形,在运动中发现和造成敌军的弱点,集中兵力,待机破敌。
但当年要使“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战略战术为大家所接受并不容易。主张一味走“进攻路线”的,把退却看作“保守路线”,一些地方干部更是担心退却会使民众的“坛坛罐罐”被打烂。
当年在红四军担任团政治委员的刘亚楼回忆说:为了向红军指战员和地方干部、群众讲清这个道理,毛泽东同志作了深入艰苦的教育、说服工作,大会讲、小会说,条分缕析,晓以利害,着重说明“弱军要战胜强军,是不能不讲求阵地这个条件的”。毛泽东同志用许多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动地解释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他指出“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一时地打烂些坛坛罐罐,就要使全体人民长期地打烂坛坛罐罐”。最后,这个正确的作战方针终于被大家认识和接受了,这就保证我们掌握了反“围剿”战争的胜算。
1930年12月25日,在一个叫作小布的地方召开誓师大会,毛泽东专门为大会撰写了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就靠着这样的战法,一直把张辉瓒的军队引到了江西永丰县的龙冈。30日那天,这一带下起了小雨,大雾弥漫。红军主力趁雾埋伏,歼敌先头部队一个师,活捉了张辉瓒。第一次反“围剿”就这样干净利落被打破了。
在细雨浓雾中,毛泽东登上龙冈、君埠之间的黄竹岭临时指挥所,对随行的朱德说:总司令,你看,真是“天助我也”!三国时,诸葛亮借东风大破敌兵;今天,我们是乘雾全歼顽敌啊!
龙冈大捷,是毛泽东自1927年10月上井冈山以来,与国民党反动派近百次交战中,打得最理想、最完美,政治军事影响最大的一次战斗。心情无比兴奋的统帅当晚就一气呵成了气势磅礴、意境高远的《渔家傲》上阕——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一剿不成,恼羞成怒的蒋介石紧接着在1931年2月,又派何应钦调集20万人马,从东往西布成一条700里的弧形阵线,步步为营,气势汹汹向中央苏区扑来。转战中的毛泽东闻讯心潮起伏,英迈难平,遂在马背上又气定神闲哼成了寓意深刻、脍炙人口的《渔家傲》下阕——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吐纳风云,一泻千里。这首气势磅礴的《渔家傲》双调上下阕区区62字,却幕天席地,囊括了整个春夏秋冬四季。
——上阕是在1930年12月30日冬末,即龙冈一战大胜的当晚一挥而就,下阕是在1931年春初“在马背上哼成的”。新中国成立前后很长一段时间这首词的传抄稿,只有词牌而无词题。一直到1963年12月收入《毛主席诗词》时,才题为《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并标明写作时间为“一九三一年春”。时值反第一次大“围剿”胜利之后,反第二次大“围剿”交战之前。也在这时,杨开慧在长沙遇难的噩耗传来。痛彻心扉的润之万语千言化作8个和着泪水流出的字: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万木霜天红烂漫。状写南方深秋山河形胜特有的景象。是战斗场地的实景,那时的根据地一派红红火火,红得鲜亮,红得火炽,红得生气勃勃;也是红军战士的豪情,一句七字就把千万军民同仇敌忾的精神状态,巧妙地移入千山万壑的烂漫丛林之中。
——词宜抒情,而不长于记事,前人以词记事的就很少。但这首渔家傲却偏是典型的用兵纪实,叙述冬天里的一场战斗,此非大家而不能也。龙冈之役惊心动魄,诗家却舍弃了繁复的战斗场面描写,也没有任何词藻的雕饰。一句“前头捉了张辉瓒”,本身就是通俗的口语大白话。难怪有评家说,这是一首由战士呐喊引出的词。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二十万军重入赣”,为夏天即将展开的反第二次大“围剿”揭了个幕。一个重字,点出敌军是卷土重来,与上阕贯接;“风烟滚滚来天半”,又点出铺天盖地,来势汹汹的敌军之嚣张气焰。“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显示了军民奋起抗敌、战无不胜的威力。
古人云,作词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致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尾句,如截奔马,如千钧之力振奋全篇。好一个“不周山下红旗乱”,这个结句就是一条音调铿锵、节奏响亮的豹尾,既拓展了词的意境,更深化了词的思想。
作者原注,一口气列举了关于共工神话说法不一的大量资料。接着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确实是胜利了。
如果说长征中的四渡赤水是毛主席军事指挥的得意之笔,那么反第一第二次大“围剿”就是毛主席军事指挥的神来之笔。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这是由一役而全局,满怀信心的展望,预见革命终将胜利。
1963年,毛主席在会见法国前总理富尔时说,我的确曾经写诗,那时我过着戎马生活。骑在马背上,有了时间,就可以思索,推敲诗的押韵。马背上的生活,真有意思。有时我回想那些日子,还觉得留恋。
甘雨时降,万物以嘉。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老百姓对雨水是珍重的,认为降雨是上天的赐福。
夜来风声雨声,多少花开花落。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天生按一定时令休养生息。一花跟着一花开,一叶跟着一叶落。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行止成为了节气的物候标志——
头五天,两栖之水獭开始捕鱼,并煞有介事将猎获的鱼排列在岸边,嘚瑟得像陈列供品,先祭祀后食用,故为獭祭鱼。蝴蝶深深浅浅黄,被春恼得一般狂。打团飞入菜花去,自信世间无别香。吟咏质如宣纸、茎梢着花,雨水一候花信风油菜花的作者,是博学著丰,尤深研经史,长于制诰,驰骛艺文的南宋词人洪咨夔。
又五天,得气之先的空中旅行家大雁感知阳气渐旺,排成或人字形或一字形雁阵,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故曰鸿雁来。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吟咏花繁妖娆、胭脂万点,雨水二候花信风杏花的作者,是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
再过五天,天地阴阳交泰,草木随地中阳气的升腾,在滋润万物细无声的春雨里开始抽出嫩芽,故而草木萌动。春日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火烧杏林红霞落,李花怒放一树白。吟咏淡妆素裹、小而繁茂,雨水三候花信风李花的作者,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诗仙李白。
花朵和碑刻般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化真正意义上的永恒童真;而雨水,有声有色,有情有韵,是其中最富想象力的一个——
听风听雨,多少年来咧嘴笑着摊开双手迎接滴答春雨的情形景致,曾美美滋滋,沁润了多少人的心田。
(一审:杨露 二审:邓望军 三审:谭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