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前言】重温徐照海先生/刘晨
展览前言
榭台楼阁临明月,山高水远留清风
——重温徐照海先生
上世纪80到90年代可谓徐照海先生最辉煌的岁月,也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那时的徐先生多次受邀为中南海、外交部、驻外大使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党政机关绘制了大量的精品力作,他的画还被外交部定作礼品赠送给多国元首和政要并多次应邀在日本举办个人画展,受到国内外艺术界的瞩目。徐照海先生被当时的日本媒体誉为“中国山水画巨匠”,据说东京的地铁口至今还保留着他那时期的作品《洞庭秋月》。
| 清水塘
35cm×60cm
纸本设色
1971年
徐照海先生1929年出生于河南开封。也许是受八朝古城孕育的缘故,他对亭台楼阁有着天然的迷恋。从求学浙江美院到来长沙工作后的数十年间,徐先生对“界画”情有独钟。他先后临习并着重研究了历代界画名家的作品,从隋唐时期的展子虔、李思训父子到北宋的郭忠恕、王士元;从明代的仇英、石锐到清代的袁江、袁耀等。他游历名山大川,画遍风景名胜,并通过不断的思考与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前人并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新界画”。
| 观瀑图
60.5cm×40.5cm
纸本设色
1981年
如果说1970年代徐先生创作的《烈士公园》、《清水塘》、《第一师范》等代表作是为“革命历史名城写照立传”,带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浓厚的客观因素,那我们从他1980年代以后的作品可以看到徐先生更多的在表现主观意识,崇尚自然的哲学观。这个时期的《岳阳楼》、《天心阁》、《少林寺》等作品,山水与楼阁虚实相间、幽䆳迷离,让水墨画的文人气息贯穿于庭院之中,完全突破了传统“界画”工整严谨的套路而不失法度。特别是那幅几乎耗费了他晚年全部精力的宏篇巨制《锦绣中华》80米长卷,东起山海关,西至布达拉宫,集长江、黄河、三山五岳于一体,溶春、夏、秋、冬四季于一卷,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意境幽远,气势恢宏。此作被美术界誉为“史无前例”,也奠定了徐照海先生“中国界画第一人”的学术地位。
| 故园
61cm×94cm
纸本设色
1978年
我与徐老乃忘年之交,先生性格温和、为人低调,晚年更是万事谨慎,甘于寂寞。他每天凌晨四点就开始作画,寒暑不间、晴雨不辍。徐先生始终坚持走传统的路线,他常说中国画离开传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徐先生闲时喜欢读书,尤好世界名著,看新闻联播亦是他每天不可错过的事。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先生仙逝已7年有余。回想当年与先生品茶论道愰若如昨,不禁感叹油生,特作此文,以表缅怀之情。
愿先生之风,山高水远。
策展人:刘晨
2020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