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湘播 >艺术专题>正文

通戏情、明事理 ——浅谈演员对角色扮演的几点技术实践

2021-09-16 09:46 

罗 宁

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概念指出,“在视觉活动中,通过对‘对象’的识别、捕捉、把握,从而推断出‘对象’的某些最突出和最本质的结构特点。对演员来讲,就是通过视觉感知对剧本元素进行研究分析,借助逻辑思维梳理出故事的主线脉络、识别角色的性格、捕捉角色行为特点、对角色进行形象塑造的思维过程。”

我认为,艺术既要天份,也需技术指导。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科学的量化与归纳,这有助于少走弯路,实现高效高质。作为年轻演员,更应该在具体的演出实践中,经常总结归纳演出心得,进行自我修养的提升。下面,我就结合实例谈谈对角色扮演的几点技术运用。

一、研究解读剧本

剧本是一剧之本,是创排的基石。演员拿到剧本,应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

1、解读编剧创作意图。

编剧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为什么这样设置人物关系,究竟通过这个故事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这些大方向的创作初衷和背景,我认为是一个演员在拿到剧本时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的。只有充分了解到编剧的创作动机和意图,才能准确解读剧本故事里蕴含的主题思想,才能准确认识你所要饰演的人物形象。

在花鼓小戏《补锅》中,我饰演女主角兰英。该剧本的创作背景是五六十年代,主要讲述的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爱情观。这显然是有别于如今21世纪的年轻人。只有了解五六十年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当年意识形态对人的要求和束缚,在饰演兰英时,才能将当时自由恋爱的萌芽以及思想时代的进步充分体现其中。这看似泛而无所指的功课,实则正是引向正确道路所必不可少的首要环节。

2、对比新旧剧本异同。

如果说在新创剧目中首先要做好编剧创作意图的解读工作,那么在传统戏的复排中,还要做好新旧剧本的对比工作。就拿花鼓戏《刘海砍樵》来说,作为我院的经典传统剧目,常演不衰。从最初的草台班子唱戏,到新中国唱响五湖四海,再到新时期历久弥新,剧本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几代“胡秀英”各有特色。

在我饰演《刘海砍樵》的胡秀英时,便首先在剧本上下功夫,对比新旧剧本的异同,了解剧本在新时代新环境要求下发生的新变化,以及现代观众对传统戏曲审美情趣的变化,从而做到对角色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既传承旧剧目的优点长处,又尽量表现出新剧目的不同特色。

二、拿捏人物形象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性格化就是拿来隐蔽作为人的演员本身的那种假面。在这种假面之下,他能够把心里的一切最深藏的最有趣的细节都暴露出来。即演员要在角色的“假面”掩盖之下,用自己真实的感觉、情感和本能生活于形象之中。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演员都扮演着自己,但在演出中,演员要扮演不同的角色,甚至是与自身性格相差巨大的角色。这就要求演员必须学会在“真我”与“假我”中寻求平衡和互通。

1、做好人物小传。

    人物小传是一项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在剧本的基础上梳理并条理化人物的外在生活、内在的情感需求、成长经历、与其他角色的人物关系和故事往来。只有认真做好人物小传,才能够在故事设定的人物框架内发展、前进,才能够在特定的情感行动中掌握人物的思想变化。一言概之,人物小传是为了准确理解、认识、诠释和塑造角色而存在的。通过这个工作,理清了故事的主线脉络,识别了角色的性格,找到了形象的种子。  

2、打通共鸣通道。

演员创造角色的过程就是自我与角色的内心沟通,演员个人对生活的感知要延伸到对所饰人物的理解中。

一是通过对剧本的研究,定位分析人物的个性、成长背景,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挖掘其关联的内在,寻找与自身相同相通之处,打开共鸣之窗。只有真正地理解了所饰演的角色,才能以形换形,代入演绎。

二是不能只就手中自己的角色单一研究,这样会使角色性格单一,角色的血肉要经过演员从别的地方寻到,只有充分了解角色与剧中其他人物的关系,在拿捏角色时才能更有把握,角色也会更丰富。

三、抓住“情”字下功夫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七情以内,无境不生,六合之中,何所不有。”情能生境,一个“情”字可以包含一切,然而“物理易尽,人情难尽”,因此,演员在饰演角色时如何做到以情动人,是个需要下狠功夫的活计。

时代易变,流行趋势易变,但从古至今人类共通的情感是亘古不变的,比如家国情恨、天伦之乐、男女情感等等,剧本在人性基础上对感情的描摹与表现也是没有国界和时限的。

演员在饰演角色中,关键做好角色的“情”与“理”的关联工作。一是在创造一个角色时,要“通戏情、明事理”,设身处地、真挚地深入角色的规定情境中去,忘我投入。二是要动情,要创造出角色的情感体验来。否则演员不动情,观众不同情,他所创造的角色也就达不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三是层层深入,外化表现。戏曲讲究的是戏味,戏曲演员的程式化表演是角色内心活动的外化,以歌舞讲故事,以身段辅助咏叹表情感。

四、集思广益显个性

省花作为享誉全国的艺术团队,建院六十年来留下了大量的经典剧目,作为九零后的年青演员,有幸加入这个优秀的大集体,聆听众多表演艺术家的言传身教,这既是一次全方面的表演理论学习,更是将理论具化到实际演出中的经验积累。

在花鼓戏《讨学钱》中,我饰演陈大嫂。这是湖南花鼓戏的经典剧目之一。从宁乡老艺人王命生,到我省非遗传承人钟宜淳,再到花鼓戏一级演员谢晓君。他们演绎的陈大嫂可以说是各领风骚,各成传奇。我从他们的身上反复地学习和借鉴,在表演过程中,尽可能地把花鼓戏的风趣幽默和喜庆欢快通过曼妙的肢体语言和浓郁的方言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老艺术家的教诲下,表演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并由此戏获得了“湘戏新角十佳”的荣誉称号。在《刘海砍樵》中,我向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唐钟璧老师学习,得到了她的倾囊相授,与唐老师举办师生专场演出,在世博会上、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以及雅韵三湘名师传艺等活动上展演,还参加了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重庆市文化委员会主办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首届名家传戏当代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成果汇报演出。唐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而《补锅》中我饰演的兰英,也得到了众位艺术家的指点,由此获得湖南省十九和弦、第四届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奖赛优秀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戏曲有光荣传统和辉煌成就,在当今文艺繁荣发展的春风里,只有将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创造激情融入到我们所处的生活洪流中,勇攀艺术高峰,才能开创并迎来戏曲百花争艳的新时代。


精彩推荐

焦点图

在线阅读: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 三湘都市报 华声湘播 湘报严选
广告合作:
联系方式 / 0731-84326423    邮箱 / 495907632@qq.co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