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去省博探寻印加帝国的源流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22日讯(记者 吴岱霞)“秘鲁古代文明展 ——探寻印加帝国的源流”将于9月26日在湖南省博物馆一楼特展一厅拉开帷幕。展览以157件/套文物精品,带星城市民游客共同领略秘鲁古代文明的神奇烂漫与璀璨辉煌,将持续至2021年1月5日。
(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秘鲁古代文明展”策展人喻燕姣在讲解。)
9月22日,秘鲁古代文明展文物开箱在省博物馆进行,其中库比斯尼克文化人脸形马镫口陶瓶、帕拉卡斯文化人物纹斗篷、黄金大面具三件文物的开箱过程对媒体开放。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秘鲁古代文明展”策展人 喻燕姣、副研究员陈锐等介绍了三件文物的情况。
库比斯尼克文化人脸形马镫口陶瓶
这种瓶瓶口、流、鋬三者合而为一,形似马镫,实为一根圆管向下分岔为两个圆管,两圆管与瓶身相通。因这一特殊的瓶口造型,故称之为马镫口瓶。这种独特造型蕴含着秘鲁先民最基本哲学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即天为一,一生二,曰阴阳,阴阳合,万物生。马镫口陶瓶在秘鲁早期文明中诞生,到区域文明发展时期大放异彩,被区域文明中最杰出者——莫切文化传承和发扬。在莫切文化中,马镫口陶瓶造型多样,丰富多姿。在契穆王国时期,依然可见马镫口陶瓶的身影。因为这种瓶蕴含了秘鲁先民对世界认知的理念,故流传了将近三千年之久。这件马镫口陶瓶除人面外,其他部位均抛光,面部布满划痕,并施朱砂进行彩绘。眼睛凹陷表明此人可能已经失明。
帕拉卡斯文化人物纹斗篷
这件斗篷是帕拉卡斯文化的文物。帕拉卡斯文化从十分干旱的秘鲁南部海岸边发展起来,时间在公元前900到公元前100年,前后跨度800年,相当于我国西周中期到西汉中期这一时段。帕拉卡斯文化在艺术和宗教方面深受查文文化影响,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突出表现在绚丽多姿的纺织品上和彩绘陶器上。这件斗篷为裹尸布一部分,是被用于包裹祖先的木乃伊。它用刺绣手法刻画一系列祭司人物形象,他们佩戴着面具、头饰以及蛇皮皮带,有的还手持特殊工具或装有小型生物的网袋。
帕拉卡斯文化纺织品上的图案非常丰富,有各种各样的祭司形象,动物神人形象,动植物形象。有的祭司右手持羽扇,左手握吸食致幻剂的管子,面带微笑地翱翔于天空之中。有的祭司穿着华美的服饰,带着精美复杂的头饰。有的部落酋长穿着华服,一手持战利品的人头,一手拿着口吐杏子的舌头权杖。有的纺织品绣着猫科动物图案。
西坎文化罗洛神庙黄金头饰金冠之黄金大面具
这件黄金大面具重677克,面具上装饰着大耳饰、鼻饰,面具上涂了红色的朱砂。专家猜测,这象征着新鲜且被氧化的人类血液或可带回死者的重要生命力量。面具的眼睛可以转动。这个面具与西坎神的面貌相同,被认为是用来暗示佩戴者具有神圣的权力和权威。
西坎文化的金属制面具有金、银、金银合金、金或银与含砷的铜合金之分,依主人身份等级不同而定,地位最高的西坎贵族死后会戴着高纯度金质面具下葬,地位较低的人则戴着金、银、铜、砷的低纯度合金或砷青铜面具下葬。但可以断定的是死者不是代表神明的贵族统治者,就是位高权重的祭司。面具的形状有半圆形、长方形等多种样式,完全依据西坎神的特征而定。
这件黄金面具是“西坎文化罗洛神庙黄金头饰金冠”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件黄金头饰金冠堪称是秘鲁的国宝级文物。它应该是属于西坎中期一位中年的男性贵族。
面具上方是一个立体的蝙蝠头形象的额部装饰,蝙蝠头后面隐藏了一个圆柱形的头冠。蝙蝠的眼睛可以转动,从两对尖牙之间伸出的长舌也可以左右移动。
额部装饰上面是一个边缘围绕90根小型金羽毛的头饰。在金色羽毛的背面,还残留真实的大型鸟类羽毛痕迹,这些羽毛可能如亚马孙流域的鹦鹉羽毛一样,具有各种鲜艳的颜色。
整个头饰是组合在一起佩戴的,重达2千克。连同附着的真实鸟类羽毛超过1米高。
【链接】
本次展览为收费展览,全价票为50元/人,优惠票为25元/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在校学生、60周岁—65周岁、低保户凭有效证件享受优惠价格),14周岁以下儿童,65周岁以上老人、残疾人、现役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凭有效证件可免费参观,更多详情请关注“湖南省博物馆”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