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湘播 >新闻头条直播热点>正文

传统文化话留余

2023-06-16 16:39 

余学广

小时候,我们家竹林旁有两颗大枣树,到了枣子挂满枝头的秋季就成了一道明亮的风景。在采摘的时候,妈妈总说要留下一些枣子在枝头,说这是压枝,来年枣树会结出更多更甜的枣子。至于为什么,她也说不清,反正这是奶奶那一辈传承下来的传统。难道枣树高兴了来年就多结出更多更甜的枣子?其实,这就是留余文化。枣树是没有思想的,留些枣子不是为了让枣树高兴,但是在竹林里过冬的鸟儿是有思想的。枣树上留些枣子,鸟儿就会在寒冬填饱肚子,就会留在竹林里繁衍生息。冬季,鸟儿就开始在窝里产蛋,来年开春孕育而出的鸟儿就会吃掉枣树上的幼虫,不至于让枣树的枣儿夭折,这样一来,枣树自然结出更多更甜的枣子。

传统文化宝库里有一件人人都常用的思想瑰宝:留余文化。留余最早出自南宋士人王伯大的《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在《说文解字》中,“留”是“止”的意思,“余”是“丰饶”的意思,“留余”的本义是“止于丰饶处”,其引申义就是凡事都要有度,适可而止留有余地,意在告诉人们在为人做事勿过、勿满、勿贪。

追寻完美,止于至善。是我们应有的潜在目标和行为准则,但留余忌尽的理念值得深思。擅画者留白,擅乐者惜声。古人谈雕刻方法时,认为“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画家作画时入画的景物再多,在画面上都要留出三分空白之处。这是作画和雕刻的技巧,也是不能违背的原则。倘若雕刻太过,必然丧失挽救的机会,无法弥补,作品变废品;画面太满,无法给欣赏者以遐想的空间,令画作失去应有的韵味。

内有操守,外有尺度。留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有助于避免绝对化、片面化、极端化等。唐朝名臣张说在《钱本草》中把钱喻为药材:“钱,味甘,大热,有毒。……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贪欲钱财永无止境,少则得,多则惑,若贪念缠身、纵欲过度,过分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往往容易招致灾祸。清代学者李密庵在《半半歌》中曾言:“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很多时候,成败兴衰,浓淡缓急,就看如何把握分寸。懂得留余,才能在令人目迷神惑、心旌摇荡的世相百态面前,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和淡泊情怀,超脱红尘的诱惑和世俗的困扰,善利万物而不争。

《论语》中孔子说“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做法实质就是为大自然“留余”,使其能够休养生息,为人们持续提供所需的资源。如今,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要求对耕地、水资源、动植物、矿产资源等,控制开发利用强度,防止生态超载。我国明确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就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负责,通过低碳减排节能降耗,“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留余,要求我们不能把本属于子孙后代的资源消耗穷尽,而要留下来还给他们。

只要细心观察,留余文化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精髓。饭吃七分饱,饮食要留三分饥。衣穿七分暖,御寒要留三分冻。字画不可满,留白方把意境显。事不做绝有回旋,人不做绝好再见!留余文化它取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等中庸之道,融老庄道家的“无为”与“不争”等人生旨趣,汇佛家禅宗的“平常”“无执”等智慧。留余,是道与术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质与量的统一,是古人智慧、今人经验的结晶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审:蒋宇 二审:余画 三审:文杰)

精彩推荐

焦点图

在线阅读: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 三湘都市报 华声湘播 湘报严选
广告合作:
联系方式 / 0731-84326423    邮箱 / 495907632@qq.co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