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湘播 >新闻头条直播热点>正文

郝安专栏|喜出望外,久别重逢

2023-08-18 11:25   [来源:七一客户端郝安专栏]  [作者:郝安]

微信图片_20230818112606.jpg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我父亲身上的红色传奇故事——

近80年前的解放战争年代,晋绥军区平剧院几个唱腔、武功都比较好的小八路,曾在陕北的一孔窑洞,为毛主席唱念做打,清唱练功。此后南征北战,各自东西,离散后一直没有音讯。40多年以后,在20世纪80年代,多年失去联系的这几个老战友,却因为在窑洞演出的幸福回忆,终于久别再见、握手重逢。

作为叙事文学的一种,一个好的故事,其题材构思,强调要有人物、环境,要有细节、有悬念设置,要以情节取胜;其叙述,讲究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打动人心。

这些必须必备的要素,老战友久别重逢、喜出望外,这个故事里面,该有的都有。尤为关键的是,这是一个没有任何虚构的真实故事。人物包括毛泽东、周恩来、贺龙、陈毅等革命领袖和几个小八路,地点包括陕西省延安市、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村、湖南省长沙市、湖南省湘潭市、云南和北京,事件包括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召开的十二月会议。唱念做打、大军南下,其情节、细节,年深日久,时过境迁,是逐渐清晰、丰满起来的。

多年来,这个故事从《湖南日报》《湖南宣传》一直讲到了《三湘都市报》《新湘评论》《解放军报》,讲到了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互联网,包括人民网、新华网、七一网、国史网、光明网、军事网、中新网。如今,这个故事传播的范围更大、时间更久、行程更远,听故事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个故事,缘起40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

说起来,其实就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编者、作者、读者组稿、发稿、读稿的极普通事件,但后来发展演绎出来的,让我父亲与近半个世纪杳无音信的战友久别重逢这个结果,其真、其奇、其巧,让人不得不联想起“缘分”二字。

党报党刊是人民的喉舌,是时代的记录簿,是通达三江、缘接四海、联系党和读者的一座桥梁。想想看,40多年过去了,岁月的绿波洞然泻去,很多东西都被时间这把刀寸寸剁去,荡然无存。其间,我已90岁的父亲又经历了多少,于他而言,一切世事可以说都了然于胸,但他却还悉心保存着这样一张纸页发黄的剪报和一本32开的老旧期刊。这是一份怎样的放不下、丢不开、忘不了的情缘啊!

微信图片_20230818112622.jpg

被我父亲一直精心收藏的这张剪报,是1982年5月26日出版的《湖南日报》,还有一本刊物,是1992年出版的第9期《湖南宣传》,上面刊登有我父亲间隔10年发表的同一个主题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陕北窑洞的一次演出”,这是湖南日报当年风华正茂的记者蔡栋,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0周年,于20世纪80年代初特意赴湘潭组稿,慧眼发现并亲手指导起草成文的。

年轻的蔡栋当年给人的印象是,通身的儒雅文气,语不惊人、篇无新意不罢休的专业、深入、执着。经他约请并几番斧正的这篇文章并不长,1000多字,记叙的正是1948年春节前夕,当时才十三四岁的我父亲和晋绥军区平剧院几个小演员,在陕北米脂一孔窑洞为毛主席演出的情景。

父亲在文章中幸福地回忆: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由于舞台是在一个古庙的露天院落,奉命为中央召开的史称“十二月会议”的演出不能正常进行。毛主席就请平剧院选几个唱腔和武功较好的演员到他的住地去清唱和练功。晚上8点多钟,父亲和王举、郭玉培、霍洪亮等小演员以及两位琴师,来到了毛主席住的那孔土窑洞。

当晚,毛主席、贺龙、陈毅等首长均在座。第一次距离这么近给毛主席和中央首长表演,小演员的心都很激动,紧张和欢乐交织在一起。表演开始,父亲和霍洪亮首先唱了《捉放曹》,父亲扮唱陈宫,霍洪亮演曹操。毛主席边听边高兴地用手指在腿上弹着板眼,并连声称赞唱得好、唱得好。唱完之后,开始练功,几个小演员一会儿翻小翻,一会儿拿元宝顶,赢得了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夜里的窑洞一片欢腾。

表演结束,毛主席亲切地逐个询问:你多大年纪了?你们出来当小八路父母亲放心不?这天晚上,父亲和小伙伴还做了毛主席的小客人,在窑洞里,痛痛快快吃了顿夜餐。毛主席拿出外国朋友送的肉罐头,陈老总谈笑风生,不时地往他们碗里夹菜……

晋绥军区平剧院为中央会议和毛主席演出后,接着慰问部队,为军民演出两百多场。后调回延安,改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平剧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高度评价晋绥平剧院。他说:解放区有两个平剧院,一个是延安平剧院,一个是晋绥平剧院。从演出到纪律,晋绥平剧院都很好。

也就在这次演出以后不久,中国革命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从杨家沟回到晋绥边区没多久,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就前往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住在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四十多天后,又马不停蹄,到达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

这是毛主席和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转战一年,最终拖垮胡宗南,东渡黄河来到西柏坡与前期到这里组织工作班子的朱德、刘少奇同志会合。共产党是要在这里最后斗一斗国民党、蒋介石。

紧接着,小小年纪的父亲也随大军南下,来到湖南。朝夕相处的战友从此各奔东西,天各一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父亲几经辗转,湘东湘南频繁调动工作,但一直执着于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寻访曾经忧乐相随、生死与共,一起为毛主席在窑洞演出的战友,终未遂愿。

天涯地角寻思遍,无穷无尽是离愁。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对战友的思念和牵挂与日俱增,也伴随我父亲走过了大半辈子,忘不了,也放不下。

不想,事情就在我父亲发表那篇回忆文章的10年后有了转机。一天,我把父亲曾经在毛主席身边唱京剧的往事,讲给同志们听,并向大家推荐了《湖南日报》刊登的《陕北窑洞的一次演出》。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宣传》主编的张春明仔细读完这篇回忆文章,当即拍板,追踪采访、深入挖掘、尽快刊用,同时告诉我,他转业前在四川绵阳一个部队基地工作时,基地政治部的领导就叫霍宏亮,解放战争时期也到过延安。他盯着我若有所思,和你父亲一起为毛主席演出的那个小演员,是不是四川的霍宏亮呢?

闻言我怦然心动、似有预感,赶紧说那次演出后他们就分别,再也没有联系了,父亲为此一直很是揪心,几十年来一直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战友。张总编也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即刻提笔铺纸,给已经离开绵阳到北京工作的霍宏亮写信。

不久,霍亦惊喜异常,回信说除了我父亲的名字“郝月长”与当年的“郝月常”、他自己的名字“霍洪亮”与“霍宏亮”有一点可能是记忆或笔误的差别,可以肯定这就是他也在苦苦寻找、思念了近半个世纪的战友。

接下来的一切就都顺理成章、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了,先是通过北京的霍宏亮先联系上了云南昆明的王举,不久又联系上了远在宁夏现住北京的副班长徐中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分别几十年的战友终于因为党报党刊的一篇短文,一朝梦圆、再度握手,互诉离情、相拥而笑。

刻骨铭心,心缘相连,这页墨香早已散去的剪报又一次提供了明证。也就是在这次演出中,毛主席还风趣地对晋绥军区平剧院的同志们说,现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总有一天要解放的,就跟你们演戏一样,将来总有一天那些跑龙套的要打倒穿龙袍系玉带的。毛主席把手翻了翻,比示着说:“就像这样翻个边,让跑龙套的当家作主,这一天不会太远了。”

果然一年以后,毛主席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在新中国,几位小八路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沐浴着和煦的曙光阳光,风里雨里,一路成长起来,又先后从工作岗位离休,由小八路变为了党的老干部。虽然分别住在湖南、云南、北京颐养天年,但时常有书信电话联系,互致问候,还几次在湘潭、长沙、昆明、北京见面,延续着老战友一段段晚年温馨温暖的新故事。

就这样,几个小八路当年在一孔窑洞为毛主席演出的红色故事,通过报刊、网络的讲述,让他们失去联系后又重逢相聚,这个故事也随之渐渐流传开来,积淀为一个值得永远讲下去的红色传奇经典。


(一审:杨露 二审:卢小伟 三审:谢峰)

精彩推荐

焦点图

在线阅读: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 三湘都市报 华声湘播 湘报严选
广告合作:
联系方式 / 0731-84326423    邮箱 / 495907632@qq.co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