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 让米升文化博物馆成为中非友好交流平台
华声在线讯(通讯员 徐稳)9月24日,趁着我国在秋分日迎来的第六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米升文化博物馆联合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青禾传译”服务志愿队开展了一场“秋分遇见中秋”的主题直播活动,让中国学生对话外国留学生,以米升为载体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
馆校合作 让米升博物馆成为中非文化交流阵地
“秋分遇见中秋”主题直播中,主播与来自加纳的留学生Caleb从米升升筒上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讲起,分享中秋节的来历、各地不同的习俗,并且对照老祖宗留下制月饼的木制模具,讲述月饼制作传承的故事。
做月饼环节,志愿者绘声绘色地介绍了祭月、赏月、舞火龙、燃灯笼、赏桂花等中国人过中秋节的习俗,并邀请Caleb一齐动手,用米升量好面粉,然后揉面皮、做馅料,最后用定制的“青禾月”模具制成美味的冰皮月饼。Caleb当场品尝自己第一次亲手做的月饼,赞叹不已。
据了解,精彩的直播内容吸引了众多粉丝驻足,先后一千六百多人在线观看了这场直播,点赞数接近四万,弹幕中不断飘过“想吃”“好美”的赞美之词。作为此次直播的组织者,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陈颖老师表示,米升与农耕稻作文化契合度高,邀请外国留学生做客直播间,通过使用英语去传播米升文化,能够助力青禾传译队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创新的形式向世界讲述优美的中国故事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乡村博物馆看湖南农村现代化农业发展新面貌。
米升文化博物馆执行馆长何宗平说,本次馆校合作很成功,农大的学生与非洲留学生以直播方式共同传播中非的优秀传统文化很接地气,要常态化。要让米升博物馆这个平台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互鉴、商贸技术合作赋能。
交流互鉴 让米升博物馆成为中非技术合作的友好阵地
6月28日凌晨1时,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辗转飞机、高铁抵达长沙,参加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行李还未到,等不及换上正装的他,一大早便来拜谒袁隆平老师,面对袁老的塑像,一行人感恩戴德、深情缅怀。这一次他们用米升带来了一份承载着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土地上,人民在袁老精心带领下种出来的——杂交水稻米。拉库托松·菲利贝尔手捧着的米升,赠送到了米升文化博物馆永久珍藏,并保存在袁隆平专题展——一粒种子的报国路展厅之中。
近年来,米升文化博物馆聚合着一群米升守护人,为探寻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久久为功,并有力地把米升文化博物馆打造成了中非技术合作的友好平台。
米升文化博物馆监事长、同济大学博士柳中晖有着十年援非的经历,为了推广米升文化,经常来到米升课堂,讲述自己在非洲传播传统文化交流的故事。同时,在今年6月,他带领肯尼亚阿西水务设施发展署和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访问团在中国参观学习,通过参观水厂的制水工艺流程、专业水质检测设施,学习智慧管网管理经验。
柳中晖说,水是农业的命脉,种子是水稻丰产的关键,米升博物馆里的米升是由一个个家庭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为解决粮食问题的一部奋斗史。希望更多的国内、际友人认真仔细地去发现每一个米升上承载在的信息,去了解发现人们写在米升上的历史,从而透过米升去研究探索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密码和智慧。
(一审:夏博 二审:余画 三审: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