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湘播 >农业农村>正文

2003年大旱的回顾(图)

2020-08-27 11:09   [作者:王孝忠]

文/王孝忠

眼下,高温酷暑、赤地千里、溪河干涸,不由得我想起了2003年的大旱。

2003年,湖南大旱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时间持续长。6月中旬以来,全省降雨极不均匀。7月份,湘东南、湘南降雨量在20毫米以下,郴州、永州、衡阳三市和长沙、湘潭、娄底、邵阳四市部分地方降雨量不到历史同期平均值的10%。8月上旬全省各地降雨普遍偏少。从6月份开始,有的县市连续50多天没有降雨。衡南县白渔潭站两个月仅降雨4毫米。这年,夏秋连旱,干旱时间特别长。二是气温特别高。从6月29日开始,全省大部分地方大部分时间维持在35℃以上高温,部分市县超过40℃,炎陵县突破41.6℃。长沙、湘潭、永兴、江华等20个县市刷新历史同期日最高气温记录,长沙市连续35℃以上气温长达28天。三是耗水非常多。7月份正是农作物用水高峰期。6月底全省水利工程蓄水还有147.6亿立方米,到8月15日,蓄水减少到74.4亿立方米,45天消耗工程水量73.2亿立方米。8月7日,全省有1713座小型水库、34.7万口山塘干涸,7943条溪河断流。四是受灾范围广。全省14个市州117个县2169个乡镇受旱,受旱耕地面积达到了2632万亩。有 23232个村民小组、234.75万人、89.7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全省因灾减产粮食178万吨,各类经济损失达5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33亿元。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省人民的艰苦努力下,在水利部门的精心参谋下,2003年我们取得了抗旱斗争的伟大胜利,最大限度减少了旱灾损失。但回顾起来,还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方面:

第一,要牢固树立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观念。水是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资源。我省多年平均降雨1427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163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不足2500立方米,存在着严重的季节性、地域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由于没有牢固树立水资源的观念,所以还存在着严重的白白流水、无端弃水、放肆用水、遍地污水的问题。这也是产生干旱的根本原因之一,这个问题应该解决。

第二,要牢固树立水是商品的观念。电是商品深入人心,过路过桥收费形成自然,为什么水就白用、乱用,这个问题很值得反思。国乱思良将,天干思露水,大旱之年是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还是主张继续推行和完善“公司+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的管理方式。

第三,要牢固树立饮水是第一位的观念。过去抗旱,主要是农业抗旱、农田抗旱,现在应该把保障城乡人民的饮水摆在第一位。大旱之年最能暴露人饮工程的薄弱环节,找出了薄弱环节就应该加以解决。抗旱,应该统筹生活、生产、生态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方面中把生活摆在第一位。

第四,要牢固树立防汛、抗旱同等重要的观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汛情大于一切,防汛高于一切的氛围正在形成,但抗旱还没有提高到应有的程度。我们应该懂得:洪水一条线,干旱一大片的道理。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主要是百日大旱。我过过1960年的苦日子,当年禾苗枯焦、颗粒无收、人丁饿死的惨景还历历在目。旱灾和洪涝、地震一样,对人类的伤害都是无情的。现在一个怪现象:干部怕防汛,群众怕抗旱。究其原因,因为防汛声势大,责任制严格,容易吹掉干部的乌纱帽。相比之下,抗旱,声势小一些,责任制也不太完善,所以干部不怕抗旱。但抗旱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所以群众怕抗旱。干部怕防汛、群众怕抗旱,这个问题也值得反思。

微信图片_20200827111124.png

2003年7月,郴州桂阳县已经干得开裂的稻田  红网郴州站供图

精彩推荐

焦点图

在线阅读: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 三湘都市报 华声湘播 湘报严选
广告合作:
联系方式 / 0731-84326423    邮箱 / 495907632@qq.co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