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湘播 >社会聚焦>正文

60本日记 60年变迁——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国情怀

2024-09-26 11:47   [通讯员:蒋子云]

暮春时节,同学复经告诉我,有这样一位老人,年过八旬,从年轻时一直以他那并不丰厚的文字功底,坚持写日记60年,一定要我这个资深记者去采访报道一下。国庆前一个酷热的中午,我驱车来到湘阴县金龙镇金龙村马鞍塘组这位老人的家中。尽管我心里有所准备,但当老人兴奋的搬出那码放整齐的一摞摞每本都标注日期的日记本时,我还是被深深的震撼了。翻开那发黄的封面,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聆听老人娓娓的讲述,我和老人一同走进60年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一个时代的变迁缩影,一个国家的图强历程……

图片34.png

老人名叫左志均,今年84岁。虽满头华发,但身体硬朗,步态稳健,言语间满是兴奋,眼放亮光,一件白衬衫套在高挑的身板上,更显出一股清爽干练。他一边翻开那些标注日期的日记,一边向我娓娓介绍,一幕幕故事,一个个人物,从那些文字间跳荡出来。老人生于1941年农历十一月初四,年轻时和小七岁的本地姑娘喜结连理,育有一双儿女。现儿孙绕膝,与老伴安享天伦。年少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他辗转仙人坝、范庄、廖家坪、太傅祠等地学堂,读了五年半小学,1954年拿到了高小毕业证书。或许正是有了这些文字功底,上世记60-70年代,他先后被抽调到毛泽东文艺宣传队从事文艺创作,还曾在《洞庭文艺》《湘阴文艺》上发表过戏剧文艺作品,正是这段经历,提起了他满腔文学创作表达的兴致。之后文艺宣传队解散,他回归村庄务农。从此,他白天肩扛扁担,手持锄头,在大地上书写战天斗地的大文章,但每当静夜,看朗月星稀,听风声虫鸣,想着生产队的一幕幕场景,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在漂浮的油灯下,摊纸提笔,那拙朴的文字,一个个从笔底走来,如同一位位农人,列队从田垄上上兴奋的走过……就是在这片油灯下摊开的垄亩,他每将白天的汗水又倾注笔端,栽培一行文字的庄稼,从1961年直到今天。60年,一个甲子,铅笔、圆珠笔、钢笔、走珠笔……有如禾镰锄耙,在他里指间耕云牧雨、春种秋收 ,而一天天的记录,一行行的书写,一页页的翻篇,一本本的积攒,竟码成厚厚的60多本!

这是一个家族宗亲的幸福密码。

图片35.png

日记中有许多家庭日常的记载:女儿金涛录取中专(1986年9月3日:女儿今日喜获中专录取,这是我家一大喜事,希望女儿努力学习,早成栋梁之才);女婿来家相亲(1990年2月7日:刘复经今天来家里相亲,小伙子师专毕业,现为人民教师,知书达礼,谈吐文雅,个头1米75左右,跟女儿算是般配,看他们俩人的缘份吧);杂交稻喜获丰收(1990年11月9日:在今年晚稻一般都减产的情况下,我家却喜获丰收,主要是我们家插了杂交稻,单产比常规品种提高了300多斤,又赶了日期,避开了今年来得更猛的寒露风,看来种好田真还要良种良法)……翻开日记,一个个日子,一件件家事娓娓道来:或爱妻抱恙,或儿女嫁娶;或添孙之喜,或丧亲之痛;或乔迁之喜,或春种秋收;抑或邻里之间礼尚往来、家长里短……字里行间透出浓酽的亲情乡情和满满人伦幸福。从这些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作为丈夫、父亲、爷爷、姥姥等多重身份面对家事的喜怒哀乐,更多凸现一种积极乐观的情怀,也充盈着一位农民的和蔼与善良。

  这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社情实录。“今天镇里电力工程改造正式完工,全镇居民生活用电、工商用电全部接通国家电网,这是我们生产生活一个新的起点”(1988年1月6日);“要致福,先修路,湘长公路今日拓宽改建动工,未来我们这里无论到湘阴还是长沙,都会更加快捷,这对我们出行和当地经济发展相当有利”(1989年10月31日);“组长夫人刘丽萍上午送来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存折》,此后将能每月领取国家对上了60岁的老人补贴每人55元的养老保险金,数目虽小,可这也是开历史的先河,表示政府的关怀关注,也该心满意足了”(2012年12月9日)……读这些日记,重又将我们带回到那段峥嵘奋斗的岁月:当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联产承包责任到户、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乡镇企业兴建、乡村学校改建、乡村公路拓宽、第一书记进村帮扶、金龙开发区挂牌、辣椒文化旅游节举办、乡村垃圾统一收运处理……可以说是一部当地经济发展的变迁史,也是当代农村改革发展的文字实录。

图片36.png

这是一部国家大事的乡野叙述。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老人的日记中,我不时读到他对这60年来国家大事的记录。这些大事,从国际视野、国家层面看是国之大政,但在一位农民的日记中,时时流露出对这国之大政的深切的关注。“今天是全中国人民盼望了很久的大喜日子——收回香港。当我看到英国的米字旗从旗杆上落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徐徐升起,我心中感到无比的兴奋和鼓舞!这证明我们的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团结、政局的稳定,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1997年7月1日) ;“今日看了一则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对农业、农民、农村带来喜讯:对种粮面积实行补贴,每亩补贴标准11元;对水稻生产进行良种补贴,每亩补贴标准10元;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按照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这是多么伟大英明的政策啊!看来国家现在真正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高度重视我们农民了”(2004年3月30日);“今日全程收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庆祝活动,我们告诫世人,70年前我们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谁要敢动我们一根毫毛,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看到我们祖国的强大,朋友的众多,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2015年9月3日)……日记中对这样国家乃至全球大事的关注记录还有许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大兴安岭大火、长江三峡截流、南联盟中国大使馆遭轰炸、苏联解体、美战机骚扰南海、中国加入WTO、奥运会召开、汶川地震、上海世博会举办、党的十八大召开、抗击疫情、“一带一路”倡议……看到日记中对这些事件的记录以及作为一个农民朴素的观点,对于自诩资深记者和忝列知识阶层的我,多少有些自惭形秽。我想,国家乃至全球大事何以会在一介村夫那里得到如此密切关注并以日记的方式详细记录?细究一番又不难想象:看似这不着边际的大事,但哪一件又不牵及国运民运?正如老人所言:“我就是一个正宗的农民,对国家、对地方、对家庭的一此事情,都是据实以记,好事就兴高采烈,不好的就忧心忡忡,这可能是我们农民骨子里对家国的依恋吧!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啊!”听他平淡的讲述,我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奋与感触。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许许多多国家、社会、家庭的变故,只有从过去苦难年代走过来,才能真正感受“家国”二字的份量。

图片37.png

虽然只有高小文化,但在日记中我却读出了别样的文采,看到老人观察之细、描述之细、记录仔细,文笔也十分精彩。试看当日记录香港回归其中回忆邓小平与英王撒切尔夫人会谈的那一段:“我还看到一个细节,只见邓小平点燃一支香烟,猛吸一口,然后一张嘴,将一团烟雾猛地向那位老太婆(撒切尔夫人)噗出,这位不可一世的英国女王,似有一丝生气,但又不能发作,只好用手捂住了鼻子。更可笑的是女王刚走出谈判大厅便跌了一跤……”这种描述不是用心观察是很难有这样的细节与传种神的。又比如为违规人们远离地下六合彩的赌博,老人特地创作了一首《沁园春•给买码者画像》:“买码成风,颠倒晨昏。六合迷人,看乡姑农妇,忘却家庭;村夫壮汉,丢下耕耘。白日围桌,夜晚伴灯,胡猜苦想码屁经。弄不懂暗语和玄机,伤透脑筋。十二生肖轮翻,认金戈铁码难上难。买牛偏是马,写双出单,少有中者,长舒短叹,多数落空,钱去无还,到头几个能胜算?只落得:误了正经事,和尚下山”。不必说是否合乎严格的词牌韵律,但对其买码者的刻画规劝真是形象生动、入木三分。日记中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包括对个人心理活动描摹比比皆是。或许,正是由于直抒心臆,我们才真切的看到一位农民60年的心路历程,看到一位农民60年坚守的家国情怀,看到中华大地60年的巨大变迁。

图片38.png

老人还告诉我,现在他写日期已成为他每天的日常,吃完晚饭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天看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有时是当天就写,有时是第二天补记。60年来从未间断从未放弃,今后也将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临别时,他特地拉着我在屋前合影留念。他指着远处正在建设的开发区和屋后一片正待收割的稻田,兴奋地告诉我:作为一位农民,今天的日子太好过了!中国农村这几十年的发展变化真的是太大了!希望我们的国家能一直这样强盛,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一审:杨露 二审:邓望军 三审:鲁红)

精彩推荐

焦点图

在线阅读: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 三湘都市报 华声湘播 湘报严选
广告合作:
联系方式 / 0731-84326423    邮箱 / 495907632@qq.co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