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的变迁
记事起,常德市城区大西门骡马甸的运输车队便是城区的一道风景线。
多匹高大硕壮、肌肉饱凸的大骡马、点头喷鼻,卖力地拉着粮包堆码成小山垛似的大平板胶轮车,碗口大的马蹄,踢踏在青石板的路面上,迸溅出耀眼的火星。车把式得意洋洋地甩着炸得如炮仗般焦响的鞭子,“得、得、得,”“驾、驾、驾,”大声吆喝着,“夸踏,夸踏”,穿过整条人民路,驶入城东头的裕民米厂。
当然,那时的人们出行最大的奢望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马马”。(自行车)但,那是个稀罕物。 大院里的局长配有一辆专用的永久牌自行车。另有四辆公用自行车由办公室主任掌管,统一调配给各科室干部使用。
主任的儿子小A因此很骄傲,常在小伙伴前炫耀他爹掌握紧俏商品的权力。我们也常奚落激将他:“神个屁,又不是你屋里的,有本事搞出来骑看看”!
终于,一个炎热的中午,小A趁他爹酒后酣睡之机,偷骑一辆“洋马马”,飞驰到了体育广场。那神情不亚于大将军出征。早等候在那里的我们,一拥而上,争先恐后、轮流上阵、揺摇晃晃、叮呤哐啷、爬起又上、皮破血流、大呼小叫、汗流浃背、任是不撒手,大过车瘾!谁知,与我们对立的另一帮小伢,告了御状。局长大怒:“小兔崽子,屁大个银(人)”就晓得玩权了?非关禁闭不可!”局长是个老八路,军人气质十足。吓得酒醒后的主任打起飞脚,一口气狂奔到广场,夺过自行车,揪着小A的耳朵拽到家中,除家法伺候外,小A愣是七天没出门。局长的话是不能打折扣的。
汽车更是稀罕,偶有过往的车辆,我们会追在车屁股后面,抢闻那好闻的,淡淡的汽油味儿。
唯一的主街道人民路翻修铺了沥青后不久,城区有了第一条公交车线路。始于东门红旗粮店,(原地委入口处)终于西郊的三岔路口。每天有两台红白相间的公交车往返其间,票价五分钱。
驾车的都是统一着蓝色工装,脖子上围着条白毛巾的漂亮小姐姐。她们很神气,嘴角常挂着鄙视一切的冷漠。将方向盘打得溜溜转,庞大的车体在她们的纤手中,如同被驯服的大象般听话。
攒够了五分钱,我们上了车,很是快活,惬意,鼻子贴在车窗上,争相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打着招呼。谁知到了终点站,却无返程的钱,天近黑,离家远,急得我们中的两个小伢嚎啕大哭,还是漂亮的司机姐姐免了我们的单。
参加工作后,一天,驾着单位唯一的一台破旧湘江牌三轮摩托去办公差,中途却抛了锚,三人忙了一通,勉强可以开动。办完差返回离单位只有几百米时,车又罢了工,索性推着回来了,耳朵里灌满了风凉话。
当时想得最多的是,什么时候能有一辆在执行任务时不抛锚的汽车?
改革开放真如一个变幻无穷的魔术大师。仿佛一夜间,单位的车辆就鸟枪换炮了。各种型号的车辆竟达一百多台,且多是国产货,这是很让人自豪的。近几十年来,常德城区面积陡然增长了数倍,多条马路宽敞笔直,交通贯达八方,也分不清谁是主街道了,几十条公交线路,数百台公交车辆将乘客呑吐到各自要去的地方。早中晚,节假日,各种车辆形成的洪流令人振奋。然而,更让人感到高兴和自豪的是,常德竟然有了多条通向全国各地的飞机和火车线路。如今又开通了高铁线路,朝发朝至,朝发夕至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我们期待着常德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一审:蒋宇 二审:蒋俊 三审: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