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湘播 >社会聚焦>正文

【走进岳麓书院】交流与互鉴,千年书院的“中国样本”

2020-11-27 09:59   [作者:李婷婷]

11月21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游客在参观中国书院博物馆展出的陶山书院典教堂微缩场景。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健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婷婷

“细雨,山雾,撑伞的游人。熙熙攘攘的人群,让我想起了哈佛广场。”

两年前的秋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中国历史研究学者包弼德受邀开讲“岳麓书院讲坛”时,在主讲人留言簿上写道。岳麓书院海外学术交流中心主任、80后青年教师战蓓蓓,将它翻译成这样一首“小诗”。

此时,初冬已至,银杏尚黄。眼前的岳麓书院,正是当时包弼德所见的景象。从大门进,沿着中轴线往里走,想象着历代山长和古往今来从世界各地涌向此处的代代学子留下的足迹,顿觉脚下生起文脉贯通的“气场”。只是相比百年前,如今在书院里漫步的,多了许多金发碧眼的师生。

一座书院,为何千年弦歌不断?大多数人了解它的“传统”,却鲜有人知道它的“开放”。续接历史,学贯中西,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正是学术交流的自由,为岳麓书院的千年辉煌提供了可能。

“走出去”+“请进来”:让一粒种子收获一片树林

整个疫情期间,一场名为“全球岳麓英语角”的线上活动,通过电脑屏幕,在世界各个角落“点亮”。来自美国、英国、葡萄牙、韩国等多个国家的书院外籍教师,跨越时差,相约每周五晚9点,与岳麓学子展开英语读书交流。

早在疫情之前,岳麓书院就开辟了线下实体的英语角,由历史、哲学等不同学科的老师和学生,组成阅读小组,共同翻译岳麓书院学规、文献、书信等。“活动的初衷是对学生的训练,但同时促进了院内不同背景、不同学科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协调。”战蓓蓓说,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可能会积累出一个以书院为主题的英文文献集,“把我们的学术推出去,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走出去”的同时“请进来”。近两年来,岳麓书院积极开展访问学者计划,每年聘请20名左右境内外著名学者访问岳麓书院,并明确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持续努力,将岳麓书院建成国际一流的国学研究重镇和交流平台。

目前,岳麓书院引进的14名外籍教师及海归博士,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书院教师中,也不乏有美国哈佛大学、夏威夷大学,英国伦敦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名校访学经验的老师。他们以工作小组的形式,重点聚焦海外招聘、与世界知名高校的国际合作、师生出国(出境)访学交流、专家学者来访和讲学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

“海外学术交流中心的成立,就像播撒了一粒种子。现在,岳麓书院全体师生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希望未来会收获一片树林。”战蓓蓓说。

创新国际交流平台:更有能力与世界对话

岳麓书院海外学术交流中心成立于2017年,与众多在汉学研究、东亚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国外一流高校,如哈佛、康奈尔、海德堡、首尔等,建立了实质性联系,互派师生、交流人才与学术。中心致力于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国际合作关系,在学术交流和合作中全面提升岳麓书院的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同时,为岳麓书院师生提供了一个更为专业的海外学术交流平台,以期培养更多拥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019年9月,岳麓书院与牛津大学皇后学院手稿与文献中心合办“中国思想的物质性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一起,在书院的明伦堂用中英双语进行学术对话,书院美籍教授戴彼得(Peter Ditmanson)老师笑称,这是与“一所较为年轻机构的合作”。

“今天的岳麓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位体系健全、科研成果丰富,拥有了更多与世界对话的机会,也更有底气和能力与世界对话。”战蓓蓓说。同时,岳麓书院通过“岳麓书院讲坛”这一学术交流平台广邀海内外名家前来讲学,文化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

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表示,重视学术交流不仅是古代书院的传统,更是当代岳麓书院的特色。海外学术交流中心正助力岳麓书院创新国际交流平台,提升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拓展海外学术交流网络,打造学术创新的高地。

为积极推动学生海外交流项目,每年全院有20%的学生赴境外攻读学位或进行课程学习、开展短期交流,并由岳麓书院发展基金和蒋欢海外交流专项基金提供资助。岳麓书院教师赴国(境)外参加学术会议,同样可获得相应资助。

高水平的国际交流能力,离不开高水平的英语能力。岳麓书院的各项奖学金中,“赫曦外语奖学金”用以奖励外语成绩达到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留学标准的书院本科生。

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怎样更好地去跟世界对话?“让不同国家的人能更好、更有效地理解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传递出去,我觉得是现在的一个重点。”战蓓蓓说,走出去,才更能理解自己文化的独特性。

跨时空交流与互鉴:独一无二的“中国样本”

有意思的是,853年前,曾主持白鹿洞书院的朱熹,一路嗅着千里之外的“理学”气味朝着岳麓书院走来,与彼时的山长张栻,开启了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因同气相求而引发的学术“接轨”,也从侧面诱发出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交流、碰撞,最终达到融合。

在战蓓蓓看来,岳麓书院一直有着“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基因。“朱张会讲,其实就是不同地域、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碰撞与交融。”这种始终贯穿的学术自由的氛围,在南宋激荡出的回响,余波至今不绝。

而岳麓书院里那些不同时代下文化标志性人物的纪念碑,告示着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从这里出发的文化名宿,一直跨越时空进行对话,不同地域、文化、学术观点之间的差异与对峙,都被这座山、这方庭院融解,让更多元的思想汁液,流经更丰富的文化脉络。今天的湖湘人,依然被这些汁液浇灌、滋养。

这座“活着”的千年书院,它的过去和现在,正是中国文化传统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生生不息的一面镜子。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全球化的今天,岳麓书院通过机制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三位一体服务人才培养,着力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不断开拓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格局,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岳麓书院的海外交流与文明互鉴,正在成为独一无二的“中国样本”。

2017年夏天,英国皇室安妮公主、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一行参访岳麓书院,正巧遇到书院学生自行举办的读书会。安妮公主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读书会,了解到我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正是岳麓书院的毕业生。1876年,郭嵩焘受命赴英,担任英法公使,在伦敦设立了使馆。安妮公主感慨,时间没有淹没这座古老书院的读书氛围,反而让它更加丰富与多元。

就像眼前的细雨、山雾、撑伞的游人、三五成群捧书阅读的学子,正通过这座庭院从时光深处散发的气韵,与历史对话,与名宿对话,与世界对话。他们头顶,是层林尽染的岳麓山,更是广阔时空里灿烂的文化星河。


精彩推荐

焦点图

在线阅读:
湖南日报 华声在线 三湘都市报 华声湘播 湘报严选
广告合作:
联系方式 / 0731-84326423    邮箱 / 495907632@qq.com
友情链接: